触摸文旅康养的时代脉动

​——中国文化报“文旅高质量 站长看晋城”采访活动侧记

发布时间: 2025-07-29 09:09:43 信息来源: 晋城新闻网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夏日的晋城,群山苍翠,古韵悠然。7月21日至23日,中国文化报“文旅高质量 站长看晋城”采访活动举行,中国文化报驻湖北、广西、海南等地的16家记者站站长,先后走进玉皇庙彩塑博物馆、高平市釜山精品片区、阳城县琉璃博物馆、沁水县树理小镇、陵川县王莽岭、大阳古镇等地,用脚步丈量千年文脉,以镜头记录时代新声,一场关于“文旅康养高质量融合”的深度对话,在古建与青山间徐徐展开。

古建中的“时光回响”

在玉皇庙彩塑博物馆,讲解员为站长们介绍说:“玉皇庙始建于北宋熙宁九年,历经金、元、明、清等朝代的多次修缮与扩建,现存主体建筑多为元代风格。而这里的二十八星宿彩塑,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元代二十八星宿泥塑,被誉为‘海内孤品’和‘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巅峰之作’”。大家驻足于彩塑像前,目光被这些栩栩如生的形象所吸引。

“这些彩塑不仅承载着宋元时期的艺术精华,更展现了古人天文与美学的完美融合。”海南记者站站长陈关超用手机仔细拍照,生怕漏了一处细节,“你看这服饰的褶皱、动物的神态,连眼神都透着故事,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踏入铁佛寺,让大家想不到的是,在小小的殿堂里,竟然藏着二十四诸天彩塑,造型夸张、神态各异,风格十分鲜明。在惊叹于艺术瑰宝的同时,大家内心被深深触动的是文保员孟阿姨一家三代人矢志不渝的坚守与默默无闻的付出。

贵州记者站站长王雪峰与孟阿姨聊了很久,感慨道:铁佛寺的彩塑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艺术的瑰宝,孟阿姨一家三代人的守护事迹更为其增添了温暖与力量。这种文化的传承与守护让人感动,铁佛寺有这样的守护者,是它的幸运,也是所有人的幸运。

乡村中的“诗意栖居”

在高平市釜山村,站长们沿着青石板路漫步,参观了钱币通史馆和由老宅改建的康养民宿,“游客来到我们这里,可以在共享菜园里采摘蔬菜、围炉煮茶,也能体验中医艾灸药浴理疗,让吃住娱与健康相融合。”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大家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另一种可能:老屋变民宿,古巷成景点,既保留了历史风貌,又注入了现代文旅活力。

沁水县树理小镇则以文化IP赋能乡村旅游。以作家赵树理为灵感,小镇打造了“山药蛋文学馆”“方言墙”“小二黑结婚实景剧”等互动场景。在这里,站长们了解了赵树理的生平事迹,参观了赵树理故居,对这位文学巨匠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山西记者站站长郭志清深有感触地说:“我自己就是搞文学的,来树理小镇参观很激动,这里以‘树理’文化凝魂,将文化与旅游有机融合,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山水间的“生态乐章”

踏入王莽岭,恰逢一场如梦似幻的连绵小雨,让整个王莽岭被一层缥缈的雾气所萦绕,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紧接着雨过天晴,王莽岭的天空湛蓝如宝石,云海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壮美。站长们站在山巅,被眼前的美景所震撼。辽宁站站长葛鑫眼中满是惊叹与陶醉,她感慨地说:“这里的景太美了,点一杯咖啡,坐在窗边,静静地看着外面的云海变幻莫测,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一件事啊!”

夜幕降临,大阳古镇的打铁花绚烂绽放,刹那间,火花如雨,照亮了整个古镇,也点燃了站长们的热情,他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精彩绝伦的瞬间。“周边餐饮、民宿、文创产品的联动,打造了多元化的消费场景,满足了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让传统文化真正‘活’在了现代消费场景中。”湖北站站长瞿祥涛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大阳古镇的成功秘诀。

让晋城故事“破圈出彩”

3天的调研虽短,却让站长们读懂了一座城的“诗与远方”——它藏在玉皇庙彩塑的微笑里,在釜山村的炊烟中,在王莽岭的云海间,更在每一个晋城人“守护根脉、创新发展”的坚守里。

“我们将依托中国文化报这一全媒体平台,通过文字、图片、短视频等方式,宣传咱们晋城的人文之美,自然之美,用‘有温度、有深度、有锐度’的内容,把晋城的故事讲给全国听。”中国文化报总站记者站管理中心主任李琤表示。

当古老与现代相遇,当文化与生态交融,相信通过中国文化报的推介,晋城将进一步拓宽文旅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吸引更多国内游客走进晋城,亲身感受这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迷人的自然风光;同时也有助于提升晋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晋城的文化产业发展创造更多机遇,促进文化资源与旅游、科技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助力晋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尚明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