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名考

发布时间: 2025-07-23 10:04:45 信息来源: 晋文化晚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晋城,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文特征的地方。然其作为行政地名究竟缘于何时?却不被人所熟知。本文通过翻阅史料,多方查证,较为系统地梳理了“晋城”地名演化及由来。

端氏成“都”

《史记·卷四十三·赵世家第十三》:(成侯)“十六年(前359年),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肃侯元年(前349年),夺晋君端氏,徙处屯留。”(所引公元纪年采用《六国年表》,下同)。端氏遂为晋国都城11年(前359—前349)。《释名》:“国都曰都,都者,国君所居,人所都会也”。《山西古都概述》载:晋国都九处:唐、曲沃、故绛、新绛、翼、鄂、新田、屯留、端氏。

为什么“封晋君以端氏”?三个原因:

端氏其时属魏地,曾为晋君所居。《辞源》载:“端,姓。古有端氏国,为晋所灭,晋大夫食采于端。因以为氏”。周贞定王姬介六年(前463年),晋出公由齐回居于端邑。王国光《游珏山》“晋魏河山第一奇”也说明今晋城市域属魏地,且以端氏为名。谭其骧在1948年发表《秦郡新考》“高都时属魏地,上党郡属韩地”。

魏国以“晋”自居。七国中独称“晋”,纪年循晋国纪年,直到“晋绝不祀”。《订补》:“《孟子·梁惠王篇》梁惠王自称晋国”。《国策地名考》“三家分晋,魏得晋之故都,独称晋”。将晋君“封”魏,魏不会拒绝。

“魏独忠于公室”。钱穆说:“盖晋六卿中韩、赵为睦,《春秋传》载之详矣。而魏文侯尊贤重义,号为令主。其子武侯,亦尚能守家法。故秦嬴之乱,魏文侯以兵诛之,而立烈公止。攻周之役,分周之举,皆韩、赵连兵,而魏独不与。窃疑晋室既衰,魏独忠于公室。是以文侯、武侯既卒,韩、赵无所顾忌,然后敢迁晋君而分周室。揆其时势,似《纪年》所载为近情理。然则晋当为桓公,不当为静公。分晋者当为赵成侯、韩共侯,不当有魏武侯。今按崔氏据《纪年》纠《史记》,其说尚颇疏。然谓分晋无魏,则自有见。然谓晋室既衰,魏独忠于公室,而不悟魏文称侯,亦独视韩、赵为先。大概其时三晋惟魏最强,故既自称侯,犹虚戴晋君以抑韩、赵。并亦常三晋相联以应外敌,而魏为三晋之领袖。武候卒,惠成王幼弱,韩、赵遂迁晋君,又谋两分魏政,而后三晋之势遂不可复合矣。”

“高都”建“庙”

端氏成为晋国都城,选址建庙,祭祀祖宗,便成为头等大事。清张九钺《晋南随笔》:“高都即旧晋城,端氏之都,韩赵魏三家迁其君靖公俱酒于此,高都属端氏。”《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根据《周礼》:“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意思是立国建城,要根据地理方位,确定朝廷、宗庙的位置,划分都城与郊野的界限。于是,有了在“边陲”的地方,为“晋”举行“九棘”祭祀之礼,按照这个思路,便有了“垂棘”和“高都”。所谓“垂”,宗庙居国“边陲”,距端氏远。《说文》:“垂,远边也。”《辞源》:“垂,边境,作边陲”。所谓“棘”,“九棘”也,最高祭祀之礼也。《周礼·秩官·朝土》:“朝土掌建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

《左传》“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孔颖达曰“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都小邑与大都同名。”所谓“高”,为晋君祭祀的“先祖”之地,理当为“都”,合于礼。

盖“垂棘”原为礼仪,“高都”,实为宗庙,逐步演化为地名,晋宗庙虽在当时被毁,然“高都”之名因此传矣。《史纪索隐》:“垂,地名,有庙曰都,并魏邑名。”《正义》:括地志云:“高都故城今泽州。”《史记·秦本记》“庄襄王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是“高都”之名,第一次出现在史籍中。从晋君被迁屯留,宗庙被废,晋绝不祀,沦为乡邑。距今已经二千一百七十二年矣。

“高都”置县

汉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实行“郡国并行制”。《资治通鉴》“汉太高祖皇帝二年(丙申,前205)秋,八月,悉定魏地,置河东、上党、太原郡。”《汉书地理志》载:上党郡,属并州刺史部,县十四。长子、屯留、余吾、铜鞮、沾、涅氏、襄垣、壶关、泫氏、高都、潞、陭氏、阳阿(侯国)、谷远。“高都县”首次在正史中出现。明万历创修的《泽州志》说“汉设六县,分属三郡”,把高都县的设立确定为西汉。2009年当代学者后晓荣出版的《秦代政治地理》载:“传世战国魏兵器有‘廿九年高都令’剑,铭文‘廿九年高都命(令)陈愈,工师华,治乘’,战国时,韩、魏都有高都,从此剑铭文格式看,其所指高都应为魏之高都”。因此可以断定高都县是战国时期魏国所置,秦汉因之。

东汉、魏晋因之。北朝时期,史称五胡十六国。公元386年(东晋太元十一年),西燕太尉雍州牧慕容永率众从长安东迁,至长子自称帝,建都长子,改元中兴,史称“康宗武桓皇帝”。慕容永分上党郡置建兴郡,故其疆域计有“上党、太原、武乡、建兴、西河、新兴、平阳、河东八郡。”

《十六国疆域志·卷十二·后燕(下)》:“建兴郡,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领县可考者二。”建兴郡以年号得名。然考《十六国疆域志?卷十二·后燕(下)》“汉旧县,图经:晋罢,太元中慕容永复置,兼建兴郡。按此,则阳阿属建兴郡也。”建兴郡似仅辖阳阿一县,且以县兼郡,郡县合一,两块牌子。是时,高都和泫氏仍属上党郡。长子名义隶建兴郡,但作为京都,直隶雍州,实为一郡。

西燕国的行政管理也是州郡县三级制,原为一州八郡,在都城长子设有雍州,而雍州牧由皇帝慕容永兼任,所辖八郡,史称旧八郡。《资治通鉴·卷一百六》:“烈宗孝武皇帝太元十七年(392年)“翟钊败,单骑奔长子”。因曾为魏帝,慕容永对单骑来奔的翟钊高看一眼。“西燕主永以钊为车骑大将军,兖州牧,封东郡王”。侨领原翟魏兖州七郡,和建兴郡合称新八郡。一旧一新,一实一侨,理论上形成西燕国两州(雍州、兖州)十六郡地域。史称“新旧八郡”。太元九年,后燕灭西燕。“得永所统八郡七万户”。《晋书·载记》:“永所统新旧八郡,户七万六千八百,悉归(慕容)垂(后燕皇帝)”。

魏晋时期,有一种现象叫“双头州郡”,两州(郡)为同一刺史部(太守),并且两州同治一地。还有侨置州郡县的记载,因慕容永兼任雍州牧,在长子侨置雍州,最为典型。《中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东晋十六国到南北朝是一段分裂混战的历史,各地各代统治政权大量增置、侨置州郡,废置无常”。但开创了晋城历史新纪元,为晋城地区从上党郡分立开了一个头。晋城区域从此由县而郡,由郡而州,并立于浩瀚的历史潮头,然同时埋下古县高都衰退的伏笔。

置“州”成“省”

北魏统一北方后,实行州、郡、县三级制。建兴郡从晋太元九年到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永安二年,孝庄帝元子攸罢建兴郡,置建州,增设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将高都、泫氏二县从上党郡划入,将濩泽、端氏二县从河东郡划入,新设高平、东永安、西河、西濩泽、高延五县,加上阳阿,形成四郡十县版图,基本形成今晋城市版图,从区划级别上已高于上党郡。此时,上党郡隶属并州,潞州尚未设置。

《魏书·地形志》载:建州,治“高都城”。《辞源》:“北魏永安中于县置高都郡”,说明州治已出“高都县城”。《宋书·州郡志》曰“自汉至宋,郡县无移改者,则注云“汉旧”,其有回徙,随源甄别。若唯云“某无”者,则此前皆有也。若不注置立,史阙也”。当是志史的基本凡例。由此可见,“高都城”已成“建州”治,新置“高都郡”和“高都县”同“治”于“高都县”。

《魏书·地形志》载:“建州,慕容永分上党置建兴郡,真君九年省,和平五年复。永安中罢郡置州。治高都城”。领郡四、县十;高都郡:“永安中(529年)置,领县二”《北齐地理志》载:“北齐废长平泰宁二郡,天保七年(556年)后,建州只领二郡”。“高都郡:治高都县,县二,高都、高平。安平郡:治端氏县,领县二。端氏、濩泽。”

州治“高都城”和郡治“高都县”记载,已十分清楚。从逻辑上讲,建“高都城”,移“州”治出“高都县”治,正当其时,合情合理。此次区划调整,虽增设了高都郡,但使高都在历史的地位更趋边缘,特别是“省级”行政区的设立,使高都弱化为京、州、郡、县的四级小城。但“高都城”仍在高都县境。

北齐建立后,开始整顿行政区规划,在全国设置道,兼管数州民政及军事,《中国文明史 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上册》载:北齐设有东南、北、南、西、西南、河南、山东、朔州、豫州、扬州、河阳、建州、徐州等十三道,每道都设立行台。其中建州道行台驻“高都城”,成为国家一级行政区。

隋文帝于开皇三年(583年)将东汉末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州、郡、县,改为郡县二级制。改建州为“长平郡”。《隋书地理志》:“长平郡,旧曰建州,开皇初改为泽州(《读史方舆志》隋炀帝改泽州为长平郡),统县六:丹川、沁水、端氏、濩泽、高平、陵川。”

“高都”作为县(郡)名,退出历史舞台。

从“高都城”到“晋城”

“高都城”是为建州建造的“州治”,类似于今天的“泽州县”和“丹河新城”。新旧唐书地理志载:唐武德元年,将“长平 郡”改为“盖州”,新置“盖城县”,共 领“高平、丹川、陵川、盖 城”四 县。武德三年,析“丹川县” 新置“晋城县”,治“高都城”,归“建州”辖,“建州”领“晋城”一县,州县同城。武德六年将“建州”改为“盖 州”,“晋城县”属“盖州”,治高平。武德九年,省丹川、盖城县入晋城县。迁“盖州”治来晋城。贞观 元年,将“盖州”改 为“泽州”,“泽州”治迁来“晋城”,治“晋城”。“泽州”从此成为现晋城地区的地名。

当时析丹川在“高都城”设县时,应该是根据赵成侯“封晋君以端氏”,成晋国都城,有高都的历史史实,用“晋”取代“高都”,保留“城”字,成为新设的“晋城”县名。

“晋城”作为地名登上历史舞台。

由“县”而“市”

晋城为县,自唐以降,历五代十国、宋、元。明初,省晋城县入泽州,晋城县名又消失了。《明史·地理志》:“泽州,洪武初,以州治晋城县省入。领县四:高平、阳城、陵川、沁水。”撤县入州,以州领县。《清史稿·地理志》“泽州府,初沿明制,为直隶州。领县四。雍正六年为府,增附郭。领县五: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

1913年,实行省道县三级制,“现设有直辖地方之府及直隶厅州地方,均改为县”,山西省裁泽州府,留凤台县。1914年,因与安徽凤台重名,遂将“凤台”县改为“晋城”县,沉寂淹没了明清两朝的“晋城”,重新登上了历史舞台。

1948年,华北人民政府决定,析“晋城县城关镇”成立“晋城”市,1949年8月,省“晋城市”入“晋城县”。1983年7月,“晋城县”改为“晋城市(县级)”,1985年5月。国务院决定将“晋城市(县级)”升为“晋城市(地级)。”

至此,“晋城”这个凝聚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地名,完成了从古县到现代地级市的跨越,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成为三晋大地上的重要城市。 (荣国庆 靳宏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