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双翼齐飞”让千年古建焕发新生机

发布时间: 2025-11-19 08:31:19 信息来源: 晋城新闻网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文物是文明传承的鲜活载体,古建保护更是守护文脉根基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陵川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筑牢文物安全底线,推进文物活化利用,创新宣传推介方式,推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让千年文脉在精心守护与活化利用中焕发新生机。

陵川县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脉络绵长,境内文物古迹星罗棋布、蔚为大观。全县现存不可移动文物105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各级重点文保单位总数达145处。面对区域内古建分布零散、年代久远、防护难度大的现实挑战,陵川县以创新思维破局,构建起“部门联动+科技赋能+全民参与”的多元保护格局,让承载千年记忆的古建在精心呵护中重焕生机、延续文脉。

坚持部门协同织密“防护网”,公安与文物部门打破壁垒、深度联动,专门成立联合打击专班,建立起联动会商、随案鉴定的高效工作机制,以精准重拳打击文物违法犯罪,成功破获盗窃文物案件20起,追回各类文物100余件,为文物安全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

坚持科技赋能筑牢“安全盾”,将17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视频监控系统全面接入“天网”工程,同时新增130个高清监控设施,构建起全天候、无死角的智能监测网络,推动文物安全监测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警”转变,用科技力量为古建保护提供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撑,让千年古建得到24小时“智慧护航”。

坚持全民参与激活“新动能”,2967名群众组成的古建保护联防联控队成为守护文脉的重要力量,网格员、村民们化身“古建哨兵”,通过“屋场会”共商保护良策,以“日常巡逻+节点值守”的模式悉心守护着古建的一砖一瓦、斗拱梁架,文史爱好者联动助力光绪版县志雕版“回家”,村民主动捐赠疑似老县衙柱础……全民守护的暖流在陵川大地持续涌动,让文物保护从专业行动转变为全民自觉,为千年文脉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民生力量。

文物的生命力,在于活化利用。陵川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积极探索文物活化利用的新路径,以“文化赋能”激活历史遗存当代价值,让千年古建从“静态保护”走向“活态传承”,成为滋养文旅发展的鲜活源泉。一方面,打破“闭门藏珍”的局限,推动文旅深度融合,西溪二仙庙、崇安寺等1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现常态化免费开放,7处省、市级文保单位开启阶段性免费开放模式,南吉祥寺里承载千年匠心的宋式斗拱、西溪二仙庙中见证岁月风华的金代梳妆楼……藏在山水间的文物瑰宝,吸引各地游客争相打卡,今年国庆假期,西溪二仙庙日均接待游客超3000人次,已然成为陵川文旅亮眼的“新名片”;另一方面,在开放基础上植入多元文化元素,让文物景区成为沉浸式体验空间,西溪二仙庙引入郭敏书画艺术空间、方寸非遗体验工作室、数字化展厅(构件展厅),崇安寺内设立“相阅崇安”读书角,游客漫步其间,既能触摸古建的砖石肌理,又能领略书画艺术的雅致和非遗的厚重,文旅体验的层次感与丰富度大幅提升。同时,陵川县还创新传播形式,组织开展“政协委员讲国保故事”活动,充分依托60余名文保志愿者,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游客群体,提供精准化“分众讲解”服务,为每一块石刻、每一根梁木注解历史,让游客在游览中真正读懂古建、感知文化,使文物承载的历史内涵与文化价值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与传承。

此外,在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中,陵川县还注重以宣传凝聚共识、以体验深化认知,坚持在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常态化组织中小学生开展“青少年走进博物馆”“走进文保单位,探寻古建魅力”等主题研学活动,并配套开设青少年文物知识专题讲座,让文物保护理念深入校园课堂、走进千家万户,有效提升了全民文物保护意识。(吴艳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