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惠民生 就近就业促增收

——阳城县创新举措构建起以工代赈可持续发展路径

发布时间: 2025-10-27 09:32:44 信息来源: 晋城新闻网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为了让更多群众共享项目红利,今年春季开工前,我们就联合各乡镇,提前摸排群众就业需求,针对性设置以工代赈工作岗位,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阳城县住建局负责人表示。

近日,在阳城县凤凰路中段地下公共停车及附属配套设施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工人们各司其职、紧张作业。作为总投资3.8亿元的重点项目,自开工以来已累计吸纳当地群众70多人参与建设。“我以前在外地干活,离家远,也顾不了家。今年村里通知说,县里有项目招人,我就报了名。如今,在这里干钢筋工,项目部还给我们买上了意外保险。”河北镇西头村村民张小军说。

近年来,阳城县创新实施“项目建设+产业运营”双轮驱动模式,打破以工代赈“干活挣钱”的传统局限,逐步构建起一条“建设期稳增收、运营期有岗位”的以工代赈可持续发展路径,带动群众从短期务工向长期就业跨越,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作为阳城县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滨河西路连接线项目通过提供50多个技术门槛不高的辅助性岗位,也让70多名务工群众找到了活干,让他们掌握了技能。“现场采取专业工班长带班制度,手把手教他们怎么做,这样既保证了工程顺利推进,也让大家平平安安地把钱挣到手。”项目副经理王海东表示。

如果说基础设施项目是解决“当前增收”的及时雨,那么产业类项目就是谋划“长远发展”的稳定器。阳城县禾木常青日光温室蔬菜大棚建设项目总投资2000万元,年产各类蔬菜270万斤,产值超过700万元,整个项目采用“建设+种植”一体化模运营式,吸引群众全程参与建设运营,长效就业增收。“项目最大的特色就是建管合一,当时建设大棚的40多名工人,现在都转型成了专业菜农,负责蔬菜种植管理,每月能有3000元以上的收入。”阳城县文旅集团副总经理闫峰表示。

为确保群众既能参与项目建设、获得即时收益,更能实现长期稳定就业,近年来,阳城县逐步构建起一套“前瞻谋划筑基础、过程培训强技能、后期衔接稳岗位”的全流程保障体系。在项目储备、建设实施、运营保障三阶段建立就业跟踪机制,重点推动产业类项目落实“建设+运营”一体化模式,精准打通从短期务工向长期就业转变的关键通道,形成“务工增收”与“稳定就业”的闭环发展。

据统计,今年前9个月,阳城县已在350个项目中推广以工代赈,吸纳务工群众2.2万余人,发放劳务报酬约3.5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25个,提供长期就业岗位超过1200个。

阳城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韩安阳表示,该县始终把以工代赈作为促进有效增收、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统筹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系统推进以工代赈工作提质增效。接下来,将重点围绕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即深化项目谋划,围绕群众需求做实项目储备;拓展产业融合,推动“建设+运营”一体化,促进稳定就业;完善机制建设,强化全程监管和绩效评估,形成“建设一个项目、带动一批就业、培养一批人才、激活一方经济”的良性循环,真正把政策红利转化为群众可感的民生福祉。(张晋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