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市“以工代赈”促进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

发布时间: 2025-10-14 10:52:32 信息来源: 太行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近年来,高平市将“以工代赈”作为稳就业、保民生的重要抓手,在重点项目建设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完善中大力推广,通过“鱼渔双授”持续提升群众就业技能,推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2025年,该市拟推广实施“以工代赈”项目205个,实际开工实施226个,吸纳务工群众2.73万人,发放劳务报酬3.43亿元,实现人均增收1.26万元。

在神农镇中庙村太行花苗木花卉基地,63岁的村民王振国正熟练地修剪着苗木。作为基地建设的首批参与者,他通过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转型为专业绿化工,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公司组织培训,专门请技师手把手教我们管护苗木的技能。在这里干活离家近,既能顾上家,还能稳稳挣份收入。”王振国的话语里满是获得感。

太行花苗木花卉基地由高平市科创园林绿化有限公司投资建设,自开工以来累计吸纳500余人就业,发放劳务报酬960万元。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企业与50户农户签订合作种植协议,提供种苗、技术与保底收购,实现户均月增收3000元,从直接就业到产业联动,形成广覆盖、多渠道的增收体系。“我们不仅提供岗位,更注重培养技能人才。”该公司副经理陈卫卫介绍,通过岗前培训、以工代训等方式,累计培育“初级绿化工匠”4000余名,建立起“吹哨集合”机制,实现“有事干事、没事种地”的灵活就业模式。今年以来,该公司共实施“以工代赈”项目4个,带动就业1102人,发放劳务报酬1157万元。

“以工代赈”不仅见于重点工程,还延伸至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千万工程”实践样板,中庙村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大量使用了本地劳动力,既改善了村容村貌,又鼓了村民的腰包。“自从咱村搞起文旅产业,老百姓的就业机会多了,旅游旺季的时候,能去景区当保安,也能去饭店帮工、做保洁;赶上村里有建设项目,不出村就能就地干活。”神农镇中庙村村民张先发感慨地说。既能顾着家里的事,一年下来还能收入2万多元,这让张先发欣喜不已。

发展中,中庙村还立足“找出优势立产业”的思路,先后引进多家国企、民企,投资4.2亿元建设了黄梨红薯种植、炎帝酒厂、苗木花卉基地、主题餐厅、智能蔬菜大棚等12个产业项目,逐步探索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的“以工代赈”模式,解决了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动能。“村委会积极与项目方沟通对接,根据项目需求,发布招工信息,优先选用本村及附近村民,提供农产品种植、景区运营、餐饮服务、文化演艺等十余种工作岗位,累计带动周边1800余人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近2万元,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村党支部委员牛路通说。

为了让“以工代赈”真正取得实效,高平市在年度项目谋划中坚持“应用尽用、能用尽用”,围绕重点工程和农业农村建设两大方向12个领域,全面梳理适用“以工代赈”的项目清单;成立“以工代赈”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乡、村三级联动,从统筹谋划、政策支持、劳务组织到技能培训、报酬发放,提供全流程服务保障,切实解决“要给活干、愿给活干、能接住活、能干了活、能拿到钱、能长久干”的问题。“我们重点抓好‘两个严格’:一是严格开展岗前培训与安全培训,确保群众安全上岗、技能上岗;二是严格规范劳务报酬发放,确保及时足额到人,牢牢守好政策生命线,让以工代赈政策红利真正惠及广大人民群众。”高平市发展改革和科技局副局长李鹏说。

高平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郑威剑表示:“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挖掘工程建设、服务保障等各类岗位,最大力度吸纳当地困难群众参与建设,充分发挥以工代赈‘赈’的作用,实现从‘无偿输血’到‘有偿造血’、从‘政府独奏’到‘社会合唱’的转变。”(段云雷 李璐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