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晨光温柔地洒在高平市野川镇圪台村的田野上,在圪台村高新蔬菜园区,一栋栋银白色的蔬菜大棚坐落有序、整齐排列。大棚内,番茄藤蔓沿着支架奋力攀爬,成串的果实青红相间,饱满圆润;黄瓜藤上黄花灼灼,新结的嫩瓜顶花带刺,翠绿鲜亮。48岁的脱贫户牛路针穿梭其中,熟稔地剪下成熟番茄,分拣、装箱、称重,动作一气呵成。
“以前守着几亩薄田,一年到头没多少收入。现在承包3栋大棚种西红柿、黄瓜,既能守着家,年收入还很可观,日子越过越有盼头!”牛路针笑着细数生活的变化——这一切,源于高平市“一矿帮一村”的帮扶举措。
圪台村是高平市“一矿帮一村”的典型受益者。2023年,在科兴龙马煤业的帮助下,该村流转土地100亩,建设高新蔬菜园区项目,目前共建成2栋育苗大棚和28栋温室大棚,包括农产品分拣中心、灌溉设施、农资销售储藏室和办公区,功能齐全,设备完善。圪台村的大部分农户通过租种蔬菜大棚,实现了家门口就业,获得经营收入,每栋大棚预计年产值5—7万元,其余劳动力可以到高新蔬菜园区就近务工,获得务工收入。蔬菜产业带动劳动就业人员100余人,人均年收入可增收2万余元,村集体可增收60余万元。
乘着“一矿帮一村”政策的东风,在对口帮扶企业科兴龙马煤业的支持下,该村立足资源优势,积极发展起光伏发电、黄梨、连翘、蔬菜大棚等产业项目。2024年村集体收入跃升至382万元,跻身全市村集体经济前列,曾经的贫困村、落后村摇身一变,成了乡村振兴的示范村、标杆村。
圪台村的巨大变化是高平“一矿帮一村”举措的生动缩影。三年来,高平市充分利用国企资源优势,科兴集团11个煤矿对口帮扶11个脱贫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累计投资4100万元,一方面为11个脱贫村量身打造了蔬菜大棚、土鸡养殖、劳保用品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项目,进一步解决脱贫村产业不强、底子不厚、发展不快等问题;另一方面聚焦“6+N”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了一系列乡村建设项目,让脱贫村蝶变成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设美丽乡村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煤矿的持续“输血”与“造血”帮扶下,圪台村逐渐发展起黄梨、连翘、蔬菜大棚等特色产业,李家河村也建起了手套、毛巾等劳保用品加工厂,野沟村探索出光伏发电+土鸡养殖产业模式,建宁乡冯庄村的玉木耳产业越做越大,原村乡西坪村引进矿用钢丝网建设项目……
“村里上了毛巾厂,守着家门口就能挣上钱,也能照顾了家里,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寺庄镇李家河村村民张诗思脸上满脸幸福;“家家户户都装了光伏发电,每年收入5000多元,晒着太阳就把钱赚了!”北诗镇野沟村村民冯小天笑得合不拢嘴;“在米山煤业的支持下,我们的木耳产业实行了规模化、科学化种植,经济效益逐步显现,乡村面貌焕然一新。”米山镇冯庄村党支部书记秦敏杰话语里满是干劲;“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每年村集体收入能到382万元!”圪台村第一书记许森林感慨,“老百姓腰包鼓了,村集体富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一张蓝图绘到底、三年帮扶见实效。如今,高平市11个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从20万元、50万元到100万元的“跨越式发展”。“2024年底,11个脱贫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0万元以上,群众实现了稳定脱贫,曾经的脱贫村成了乡村振兴的标杆村、示范村,高平的巩固衔接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高平市乡村振兴中心主任许素梅的话语,既透着坚定,更满含自豪。(郭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