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阳城县积极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河湖长制为抓手,坚持规划引领、系统治理、创新机制、强化支撑,加快推动“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幸福河湖建设。
强化水管理,完善河湖管护体系。该县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建立了区域与流域相结合、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县、乡、村三级河长组织体系,实现了全县河湖管理保护责任全覆盖。18条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9条50平方公里以下河流的治导线及划界报告全部编制完成并公告,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18条河流的确权登记。率先在全省与检察机关建立河湖生态环境联席工作机制,全面推行“河长+河长助理+巡河员”“河长+河湖警长+检察长”等“河长+”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河湖“清四乱”行动,县总河长带头巡河,267名河长、240名巡河员积极跟进,河长履职尽责成为常态,五年来累计巡河27万人次,累计整治“四乱”问题122个,河湖管护实现了从“没人管”到“有人管”、从“见河长、见机制”到“见行动、见成效”的转变。
守护水安澜,筑牢防洪屏障。投资10.66亿元实施了沁河、濩泽河、芦苇河等8项河流防洪能力提升、河道生态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河道127.75千米。其中,沁河生态景观治理二期工程治理河道13.6千米,实现劈山改河夙愿、完成润城闸拓宽,实现三个水系联通;濩泽河阳城县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30.276千米;濩泽河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2.4千米;西小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河道13.88千米;涧河河道治理工程治理河道23.53千米,芦苇河大宁至入沁河口段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治理河道21.4千米,固隆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完成治理河道17千米,西阳河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治理河道5.665千米。投资5635万元完成了演礼镇台底河、蟒河镇台头河、芹池镇川河、寺头乡万泉河4条山洪沟防洪治理,治理总长度45千米。
丰富水资源,建设连通水系。完成《阳城县现代水网规划》,围绕建设“三横两纵”县域水网,持续开展骨干引调水工程建设,推动水系连通和生态补水。在实现引沁入阳基础上,相继完成张峰水库一干渠芹池至县城、县城水质净化等工程,实施张峰水库阳城供水配套管网建设、东部一体化供水工程建设,实施羊泉、董封、北留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将张峰引水、董封水库水、师婆泉水等引入县城。坚决落实“四水四定”,严格水资源刚性约束,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用水总量严控在9500万立方米以内,高位推动关井压采,关停地下水井124眼,置换地下水近400万立方米。
改善水生态,打造宜居环境。通过生态补水、污水治理、生态护岸等措施,恢复河道自然生态功能,促进水生态系统良性循环。濩泽河新建及改造污水管网26千米,县城生活污水收集处理率达100%,河岸新增绿化面积60余万平方米,建设生态护岸14.4千米,河道水质得到根本性改善,沁河沿线实现污水收集全覆盖;水保生态治理不断强化,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4.97万亩;通过源头截污、过程治理、末端管控,县域内国控、市控地表水断面全年平均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达标率100%,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坚持以水系生态为形、全龄活动为核、人文景观为魂,实施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建设,建成濩泽碧道7.2千米,形成了集人性化、生态化、趣味性为一体的生态绿化带,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
弘扬水文化,传承历史文脉。充分挖掘“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濩泽之滨)”“舜渔于泽”“大禹神斧劈石门”等文化元素,通过建设主题文化公园、“舜渔濩泽”雕塑等,构建特色水文化展示体系,为市民打造连续贯通、蓝绿融合的滨水公共空间,构建起留住乡愁、共享健康的生态活力滨水经济带。探索水生态价值转化,将水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依托良好的水生态环境,开展了沁河流域太行山文化旅游节、砥洎风华演出、龙舟赛等活动,推动“河湖+文旅”融合业态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常国兵 王奥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