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县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之路越走越宽阔

财政资金精准滴灌 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发布时间: 2025-09-16 08:46:53 信息来源: 太行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近年来,陵川县立足中药材资源禀赋,以山西绿之金制药有限公司为抓手,通过乡村振兴资金的精准滴灌、杠杆撬动与融合赋能,推动中药材产业实现从“原料输出”向“精品生产”的跨越升级,从“分散经营”向“集群发展”的深度转型,探索出一条“资金向项目聚焦、项目向产业聚力、产业向增收聚效”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2023年以来,陵川县针对绿之金制药落地初期的基础设施瓶颈,累计安排龙头企业奖补、贷款贴息、乡村振兴衔接补助等资金928.45万元,重点支持企业生产设施建设、提取设备升级、环保设施改造、科技创新研发和产品市场拓展等,推动企业生产能力提升30%,年加工各类中药提取物达到800吨,连翘提取物纯度从85%跃升至99%,每吨附加值增加20万元,30余种提取物产品成功打入全国医药、饲料添加剂市场,构建起覆盖种植、加工、成品的全链条质量标准体系,成为全省最大中药提取物生产基地。今年,该县又指导企业成功申报“道地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争取到中央财政资金500万元,专项用于生产规模的扩大升级和生产链条的延伸拓展。

财政资金搭台,社会资本唱戏。在推动绿之金制药发展过程中,陵川县深谙乡村振兴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价值,创新采用“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模式,实现1:130的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比例,不仅保障总投资5.6亿元的绿之金制药项目稳步推进,更吸引社会资本持续涌入产业链上下游,激活产业发展“一池春水”。目前,投资1.2亿元的绿之金制药一期项目已建成30条提取物生产线,年产值达2.8亿元;投资4.4亿元的二期项目正加速建设,投产后将实现年产中药提取物5000吨、中成药2万盒、功能食品3000瓶的产能突破。与此同时,链动企业上游建成10万亩标准化种植基地,下游培育6家物流仓储、包装设计等配套企业,全面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闭环体系,将政府单一投入的“独角戏”转变为多元主体共建的“大合唱”,有效激活了乡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在通过乡村振兴资金“造血”的同时,持续为绿之金制药“输血”,专项安排产学研合作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山西晋产中药材产业开发研究院,并通过“校企合作”引进技术顾问、专家团队,围绕“抗病毒中药原料药”“替抗中兽药”等课题开展技术攻关。在陵川县研发补贴的激励下,绿之金制药的研发经费占比稳定保持在总投入的15%,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2项,研发的双黄连口服液原料成本降低15%,连翘抗病毒提取物技术填补省内空白,中药饲料添加剂“替抗产品”通过欧盟认证、打入国际市场,成为陵川中药材产业链向中高端跃升的核心支撑。此外,连续两年安排乡村振兴资金举办连翘产业大会,为绿之金制药等企业搭建合作桥梁,助力其与同仁堂、修正药业等行业龙头达成合作,订单额突破1.5亿元。

产业兴则百姓富。陵川县始终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引导绿之金制药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10万亩,带动2万余农户签订保底价收购协议,药材收购价较散户外销高出10%-15%,户均增收4000元以上。在此基础上,陵川县进一步构建种植有订单、务工有岗位、分红有渠道的“三位一体”稳定增收机制,一方面,吸纳当地群众在企业车间就业,月薪稳定在3500元以上;另一方面,带动1200人在物流、包装等配套环节实现就业增收,二期项目建成后还将提供1500个就业岗位,形成“家门口的产业链”。

在乡村振兴资金的精准引导下,陵川县以绿之金公司为“链主”龙头的中药材产业集群效应显著增强,创农生物、海瑞生物等一批精深加工企业相继入驻中药材产业园区,并同步建设了仓储物流中心、连翘育苗基地等配套项目。目前,陵川县中药材产业园区已升格为省级农产品(中药材)加工园区,全县中药材龙头企业达18家,开发出8大类300余个精深加工产品,就地加工转化率突破90%,全产业链年产值攀升至22亿元,带动了全县6万多人口参与其中。(吴艳斐)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