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沁水县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围绕“一城两带四区四廊,百村千庄共富同美”的战略定位,系统谋划、全域推进环境整治、产业振兴、基层治理等各项工作,走出了一条富有沁水特色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以后再也不担心没水了!”两个月前,沁水县土沃村因天气炎热、水源水量不足,陷入“三天两头停水、水质浑浊发黄”的困境。县水务局了解情况后,一边组织“专车送水”,一边勘测新水源,切实帮助群众解决了这一急难愁盼问题。
这是沁水县以“六统一、六提质”为抓手推进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乡村要振兴,基础必先行。该县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从供水管护、垃圾处理、公厕管护、道路管养、污水处理、燃气管理六类基础设施的统一管护,以及村级卫生室、村级养老服务设施、乡村共享食堂、村级文化活动场所、村级寄递物流点、村级农业生产托管组织六类公共服务的质量提升入手,全面推动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在扎实推进“六统一、六提质”行动的同时,沁水县深刻把握“千万工程”中“由点及面、辐射全域”的方法论,根据村庄发展基础和区位特点,将村庄划分为“精品示范村、提档升级村、环境整治村”三类,实施差异化指导、梯次化推进。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驿站周边村和城郊融合类村庄为重点,打造12个精品示范村和46个提档升级村。精品示范村着力解决“好不好”的问题,提档升级村重点解决“有没有”的问题,突出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让老百姓真切感受到人居环境实实在在的变化。
“如今村里环境变美了,不仅自己住得舒服,来旅游休闲的人也越来越多。”土沃村村民刘建军的一番话,道出了许多村民的共同感受。人居环境的“蝶变”,正转化为他们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优美的生态环境既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也能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土沃乡杏则村依托优越的生态本底,抢抓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机遇,引进山西龙隐山居度假旅游开发集团公司等社会资本,规划建设龙隐山居、龙隐田园、徒步穿越步道三大板块,全力打造以“休闲、康养、徒步、观光、民宿”为特色的杏则徒步文旅小镇。
“这里空气负氧离子高,走在乡间小道上,身心特别舒畅。”来自河南的游客焦雨表示,除了优美环境,行者客栈、星空帐篷营地等特色配套服务也让她印象深刻。昔日宁静的小山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村民通过开办农家乐、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显著拓宽了收入渠道。
杏则村是沁水县打造“百里画廊”示范廊带的一个典型。立足独特的区位资源优势,该县全域系统谋划推进东方古堡、百里画廊、水韵牧歌、山香水韵四个示范廊带,勾勒出沁水乡村振兴的“路线图”。
东方古堡示范廊带依托独特古堡资源,放大产业基础好、集体经济收入高的优势,打造10个精品示范村;“百里画廊”示范廊带进一步提升杏则、南阳、下沃泉、鹿台山、柿元5个特色小镇的建设和运营水平,积极引入休闲农业、访古研学、文体赛事、特色餐饮等业态,带动农民与集体双增收;“水韵牧歌”示范廊带以郑庄镇为重点,依托中国北方示范牧场、张峰水库、三文鱼养殖基地、肉羊全产业链基地等资源,连片打造集生态观光、红色旅游、农事体验、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和美乡村;“山乡水韵”示范廊带以公路和河流为纽带,串联端氏镇、胡底乡、固县乡、柿庄镇、十里乡五个乡镇的13个村,依托农业机械化、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村电商提升农业效益,持续通过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赋能,培育乡村治理特色品牌。
四大廊带各具特色、错位发展,共同构筑起沁水县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探索出西部文旅融合、中部农旅互动、东部工旅赋能、北部农耕传承的差异化发展新格局。
从基础设施的“硬”支撑到公共服务的“软”提升,从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的日常关切到谋划区域协同发展的宏大格局,沁水县一步一个脚印,扎实书写“千万工程”的宝贵经验,将其转化为“富美乡村”的生动实践。如今,乡村美、产业兴、农民富的和美果实,已挂满幸福生活的枝头,散发出沁水大地上最动人的芬芳。(记者裴囡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