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省市关于解决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相关要求,沁水县委编办积极探索乡镇间编制资源统筹调剂机制,持续提升编制使用效益,为强化基层治理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机构编制保障。
解放思想,重构乡镇编制框架。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聚焦乡镇人员编制配置结构性矛盾及不科学、不合理等问题,以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为抓手,借鉴先进地区工作经验,理清编制统筹调整思路,重构“基础+统筹+周转”编制框架,为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可靠路径。
因地制宜,建立科学编制体系。结合部分乡镇人口集中、地域狭长、矿产资源丰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等特点,通过强基础,突出保障;重实际,突出差异;建周转,突出统筹等三大举措。建立科学测算体系,精准优化编制分配。
多管齐下,护航编制调整落地。同步制定编制与人员调整匹配方案,建立稳妥过渡保障措施。对人员未调整到位的给予3至5年过渡期,逐步消化。通过统筹使用乡镇行政、事业编制“周转池”资源,将周转编制分配至超编乡镇在一定周期内使用,多措并举扎实推进超编人员消化,保障乡镇引才、招录(聘)等工作正常开展。
此次统筹编制资源调整,不仅建立了更科学的乡镇编制测算体系,更在严控总量、动态平衡前提下,强化编制横向调剂力度,打破“一刀切”平均分配模式,推动编制从“编多事少”向“编少事多”乡镇流动,实现人员编制与基层治理需求精准匹配,显著提升了机构编制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张文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