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与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城区大力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办实事活动

发布时间: 2025-09-02 15:40:33 信息来源: 晋城新闻网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今年以来,城区结合能力作风建设,大力开展为企业排忧解难办实事活动,积极构建“收集—交办—解决—督办—销号”问题解决闭环机制,全力打造上下贯通、齐抓共管的助企工作格局,进一步优化了营商环境、提升了服务效能、提振了发展信心。

高位谋划 夯实助企根基

据介绍,本次为企业排忧解难办实事活动贯穿全年,分三批有序推进:5月至7月为第一批,7月至9月为第二批,9月至11月为第三批,12月将开展“回头看”工作。通过全流程闭环管理,确保“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切实保障企业诉求。

活动开展以来,城区区委、区政府包联领导和全区各级各部门按照部署要求,积极开展入企走访调研,问难问需问策于企,“一企一策”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全力打好稳经济大盘“攻坚战”。

面对大宗产品价格走低、下游产业需求萎靡等叠加不利因素,5月份城区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2025年为企业排忧解难办实事活动的通知》,城区区委、区政府包联领导和区直相关部门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等方式,精准聚焦企业在手续办理、政策申报、融资服务、稳岗就业、科技赋能等五大领域的诉求,系统梳理形成问题清单。

城区民营经济发展局负责人介绍,包联清单下发后,包联领导需在5个工作日内组织责任单位与配合单位直达企业现场,进一步核实问题细节,同步收集企业新增诉求;针对复杂疑难问题,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建立“责任到人、时限明确、进度可溯”的工作台账,确保问题不悬空、不拖延。在跟踪督办环节,包联领导实时跟进问题推动进展,企业可随时向包联领导反馈情况,专班办公室每周汇总工作进展,每月向专班组长通报问题解决结果;对重点难点问题,由城区区委、区政府两办督查室开展专项督办,直至问题彻底办结。

华洋集团实施的晋城市电商大数据创新创业基地项目建设中,因小西河(苗匠段)河道治理问题导致项目推进受阻。对此,城区政府第一时间责成水务局加大河道治理力度,确保年底前完成全部治理工作,为项目顺利推进扫清障碍。

上下同行 扶企“爬坡过坎”

围绕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城区按照“分领域施策、分类型破题”思路精准发力,推动政策红利直达企业、服务触角延伸至一线。城区工信局、农业农村局、商务局结合行业特点,分别汇编工业、农业、商务领域国家及省市级奖补政策手册,并深入相关企业开展“面对面”政策解读;城区人社局为厚福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精准提供招聘服务与技能培训;城区民营经济发展局深入市驰宝汽车销售股份有限公司详细讲解股改相关政策,明确企业今年10月可申请加入山西省股改后备资源库,股改完成后次年即可申领专项奖励资金。

始终与企业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针对晋艺坊文化、盛汇安商贸、太行风物惠农贸易三家企业的人才需求,城区区委组织部包联领导深入盛汇安商贸,现场解读“人才新政20条”,详细说明高层次人才生活补贴领取流程,并主动牵线中南大学产权知识中心与企业对接;城区商务局同步组织三家企业先后参加2025年外贸形势及国际市场开拓专题培训、第十期“AI赋能人才引领”电子商务商业带头人培训,有效破解企业人才短缺、技术滞后的发展瓶颈。

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城区畜牧兽医中心依据《晋城市规模养殖场贷款贴息实施办法》,为新金旺农业专业合作社精准核算并发放贷款贴息11205.61元;针对悠安科技600万元融资需求,城区政府办(区金融办)、城区民营经济发展局第一时间牵线金融机构开展积极对接,因企业自身条件暂不符合贷款要求,相关部门随即调整思路,为企业搭建多元化融资平台,目前已有多家企业表达合作意愿。

在全面落实国务院及省市级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接续政策的基础上,城区结合区域发展实际,出台促进高质量发展13条激励措施。其中,针对煜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提出的“出台政策支持电商企业发展”建议,城区政府已制定并出台专项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电商企业给予资金奖励,实现“市级政策+区级配套”的同频共振。

立足长远 健全长效机制

为推动助企纾困工作从“短期解难”向“长效赋能”转变,城区持续健全完善“一线纾困”工作机制,不断擦亮“有需必应、无事不扰”的营商环境金字招牌。积极构建企业困难“收集—梳理—研判—交办—督办—反馈—评价”全链条工作流程,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工作标准与时限要求,确保各环节衔接顺畅、有抓手、有监督、有闭环。

在部门协同方面,城区清晰划分各部门职责分工,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形成“专班统筹协调、部门联动配合、企业主动参与”的工作合力,针对跨领域、跨部门问题,实行“首接负责、协同办理”机制,坚决杜绝推诿扯皮现象。同时,坚持双向发力,一方面通过优化政务服务、压缩办理时限,以政务服务“高效率”为企业“省时间、降成本”;另一方面引导企业主动对接政策、积极转型升级,形成“政府给力搭平台、企业奋力谋发展”的双向奔赴格局,为全区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高俊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