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阳城县出台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创优提升举措,聚焦企业需求、发展所需,充分释放市场主体活力、激发社会创新创造动能,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聚焦企业需求,回应“可感可及”。依托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受理平台,精准派单、闭环解决企业群众诉求,让企业群众遇到问题“有地方说、找得到人、看得见办”。积极开展民企座谈会、合作交流会、民企大讲堂等活动,定期入企走访调研,推广应用涉企政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抓好《山西省涉企政策“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应用管理办法(试行)》贯彻落实,推进涉企政策“应发尽发”、奖补资金“应兑尽兑”。持续推进“两不一欠”治理工作,聚焦经营主体急难愁盼,广泛收集梳理发现问题,实行清单管理,建立问题台账,及时跟踪反馈,推动解决一个问题带动解决一类问题。
聚焦企业服务,精准“提质升级”。因地制宜设立涉企服务专区,拓展无差别受理综合窗口改革,推动企业群众在“一门办所有事”的基础上实现“一窗办所有事”。对目标纳税人“一对一”推送各类宣传和提醒服务,分类引导纳税人缴费人办理涉税业务,打造“精准推送、智能交互、办问协同、全程互动”的征纳互动“智税云厅3.0”新模式。探索政府采购远程异地评标,依托电子交易系统,通过在线沟通、实时互动、在线同步评审,打破时空地域壁垒,实现远程异地评审。
聚焦企业办事,便利“省时提速”。深化市场准入、企业注销等“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优化“证照联办”服务,探索食品生产和经营等高频证照智能联办,构建营业执照与食品经营许可(备案)等“一次申请、并联审批、统一发证”的证照联办工作机制。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做好事项认领、要素维护、窗口设置、办事指南制作、宣传引导等工作,确保“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落地见效。持续深化“承诺制+标准地+全代办”改革,推动开发区“标准地”向生产性服务业项目扩展,落实项目审批帮办代办服务,力争开发区领办代办项目比率达到100%。探索对3000平方米以下建设项目建筑设计方案实行告知承诺制,实现免评备案,压减审查时间7个工作日。探索实施“打捆”环评审批,集成办理“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合并办理“挖掘占用城市道路审批”与“工程规划许可”“移树许可”等事项。实行“互联网+远程视频踏勘”模式,提升项目评审勘验效率。
聚焦监管企业,柔性“包容审慎”。对规模以上工业、服务业等重点企业,每月设置20天“企业安静期”。在餐饮、药品、危险化学品、燃气、特种设备、建筑工程质量等重点行业领域,实施“综合监管一件事”。全力推行“一业一查”联合监管,探索实行“一业一册”告知制度。简化执法检查,推动多个部门在同一时间开展联合检查,制定《阳城县2025年度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工作计划》,按计划组织开展部门联合抽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实现信用修复“一网通办”,在驻政务服务大厅设置“信用修复”专窗,提供帮办服务,最大限度便企利民。
聚焦企业发展,保障“赋能增效”。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推动新一轮“标准地”、标准厂房建设,实现“拿地即开工”“签约即入驻”。加大首贷、续贷、信用贷和中长期贷款投放,精准满足小微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降低融资门槛和成本。针对煤炭、煤层气、文旅康养、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赴先进地市高校进行专场宣介,开展专项人才招引活动。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为抓手推动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家以上,新增创新平台、科研平台延伸、科技成果转化基地5家以上,组织实施科技计划项目15项以上。
聚焦企业权益,维护“护航暖心”。积极开展政府采购领域专项整治,营造公平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环境。落实违法行为首违不罚清单和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清单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指导约谈等方式,督促引导当事人积极整改,依法合规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常态化开展“法治体检”,实地走访企业,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深化“万所联万会”机制和律企结对服务,建立长效化律师服务机制。推行“一案一分析”制度及检察提前介入机制,强化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推进破产审判与企业救助深度融合,加强政府招商引资承诺合法性审查,有效保障企业合法权益。(记者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