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九场新闻发布会。省自然资源厅有关负责同志围绕“十四五”以来全省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发展成效作详细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以来,全省自然资源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准确把握新时代自然资源工作定位,紧扣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全方位转型大局,以高水平保障发展、严要求保护资源、改革性牵引生态保护、坚守安全稳定底线为核心举措,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既定目标任务,自然资源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愈发凸显。
空间布局优化
资源保障精准有力
“十四五”以来,我省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为重要牵引,着力破解资源配置难题,为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项目落地筑牢坚实保障。
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上,我省率先建成省市县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省级总体规划位列全国第六,获国务院批复,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全部获批实施。通过统筹衔接中部城市群、黄河流域等专项规划,有效化解矿权与永久基本农田、生态红线等历史矛盾,构建起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科学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区三线”,明确空间发展底线,让城乡空间治理有章可循,绘就粮仓更丰、田园更绿、城市更美的发展图景。
资源要素保障能力持续升级。“十四五”以来,全省批准建设用地77.23万亩、供地85.49万亩,全面保障太原机场三期改扩建、雄忻高铁、集大原铁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需求。创新推行建设用地省市县“三级联办”机制,大幅压缩省政府和厅本级审批时限,实现项目单位少跑腿、早拿地。通过“信用承诺、先借后还”的指标借用模式和“政府定价、重点保供”的调剂方式,累计借用3.62万亩指标保障86个省级重点项目,调剂6.09万亩指标支撑56个重点项目落地,推动“地等项目”成为常态。
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走深走实。全省各市县及开发区全面实现商服、商住两类经营性用地网上交易,建成全国统一规范的矿业权市场,交易金额超千亿元,规模居全国首位。深化“标准地”改革,工业用地按“标准套餐”供应,实现企业拿地即开工,出让宗数和面积均位居全国前列。持续盘活存量土地,连年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消化批而未供、处置闲置土地任务,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
生态修复提速
绿色发展底色鲜明
我省始终坚守“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理念,“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200多亿元推进生态保护修复,让绿水青山成为转型发展的鲜明底色。
“山水工程”成效显著。高标准完成总投资79.89亿元的汾河中上游山水试点工程,覆盖太原、忻州2市6县(市、区),治理面积1302平方千米,推动汾河实现“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总投资55.08亿元的吕梁山山水项目稳步推进,涉及3市14县(市、区),治理面积达2.07万平方千米,有效破解吕梁山西麓水土流失问题,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省累计争取7个国家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获中央资金补助41亿元,生态修复总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五分之一。
矿山生态修复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治理方面,开展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调查评价,推动实施生态修复158平方千米,超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9个设区市全域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图斑将全面“清零”,2个项目入选全国典型案例。在有主矿山监管方面,通过制度建设规范矿业权人生态保护义务履行,督促企业缴存基金、费用800多亿元,构建“边开采、边修复”的绿色矿业新模式,中煤平朔煤矿生态修复项目入选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绿色矿山281座,其中国家级75座、省级206座,总数量位居全国前列。
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深入推进。全省实施56个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通过22.2万亩土地要素重组,破解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等问题,助力农村文旅康养、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新业态发展。2024年,太原市通过详细规划实施百姓“身边增绿”行动,利用城镇废弃地、闲置空地新建小游园17个、口袋公园47个、街头绿地50个,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生态红利。
民生服务升级
安全防线坚实牢固
我省将便民惠民作为自然资源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科技赋能、服务创新,筑牢资源安全和生命安全防线,持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自然资源保障民生成色更足。“晋心登”不动产登记服务品牌成为国字号招牌,建成全国首个省级不动产登记调度中心,实现交房、交地即交证。牵头推动周边10省份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联合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打造“30分钟便民服务圈”,实现贷款、登记、办税一窗办结。科技监管能力持续增强,省市县三级实时视频监控系统覆盖5623个点位,对非法采矿点等重点区域开展全天候监测,覆盖面积超5万平方公里。实景三维场景应用成果丰硕,2个案例入选国家级实景三维数据创新应用典型案例,为政府决策、文化遗产保护等提供有力支撑。
资源安全底线不断夯实。“十四五”以来,我省耕地总量实现三连增,2024年耕地数量较2020年底增加22.49万亩,连续25年实现省内占补平衡,耕地数量、质量、布局同步提升。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省财政投入勘查资金18.5亿元,对63种矿产、1425个矿区开展国情调查,加大铝、铁、铜、金等紧缺战略资源勘查力度,将全面超额完成“十四五”找矿目标。目前全省发现矿种120余种,33种保有资源量居全国前10位,煤层气、铝土矿等4种矿产居全国首位,能源资源安全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地质灾害防治成效显著。争取国债资金15.73亿元打造立体化防治体系,实施86处治理工程项目,将消除约7.6万人受地质灾害隐患的威胁。建立健全防治责任和技术支撑“两个机制”,强降雨期间成功转移撤离群众约16.2万人,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319起,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筑牢坚实防线。
发布会问答摘编
1
记者:自然资源部门是如何持续放大“地等项目”效应的?在土地要素保障方面推出的有益举措有哪些?
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省自然资源总督察姚青林:
我们始终聚焦“两统一”职责,切实加大土地要素保障力度,持续推进建设项目用地保障提速增效。
一是用地政策“精准适配”。完善各类用地保障政策工具,出台做好用地要素服务支持政策23条,进一步强化要素保障提升重大建设项目用地服务效能24项等系列措施,为项目及时落地提供精准政策依据。
二是要素支撑“精准有力”。我们每年年底前都要提前对地方下一年度项目用地需求调查摸底,精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重大项目优先配置,消化批而未供土地49.51万亩,处置闲置土地9.45万亩。“标准地”出让13.91万亩,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三是用地审批“提速增效”。2023年11月以来,全省开展专项行动,省政府将全省91个县(市)的部分用地审批权授权委托至市政府,单独选址项目、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项目用地可直报省级审查,对重点工程项目实行“一对一”跟踪式指导服务,全省用地审批质效逐年提升。
2
记者:“十四五”以来,山西以实景三维山西为代表的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还取得了哪些成就?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裴彦明:
我们坚持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统筹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和数字自然资源建设,致力于给山西搭建一个“数字底座”,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加快传统测绘向新型测绘转型,构建数字山西统一时空基底。着力推进实景三维山西建设,激光雷达、倾斜摄影等测绘技术与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完成实景三维省域首轮全覆盖,从“平面图”到“立体模型”,我们山西拥有了1∶1复刻的“立体家乡”。
二是深度融入自然资源业务,提升全省自然资源数字化治理能力。我们革新国土空间治理理念,摒弃过去零散孤立、互不关联的发展模式,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清晰掌控自然资源家底。
三是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基础性先行性作用,支撑服务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们全面升级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地图服务日均访问量达1500万次,平台触屏版(移动端)已成为辅助决策的“工具书”“千里眼”。
3
记者:山西在不动产登记领域主要开展了哪些重点工作?目前取得了哪些阶段性成效?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李明亮:
“十四五”以来,我们全面优化服务、精准施策,让承载着群众期盼的“大红本”,托起了更多家庭的“安居梦”。
一方面,以“清零攻坚”为目标,破解历史遗留难题,让群众“忧心事”变“放心事”。去年以来,我们将“清零行动”后半篇文章与整治不动产“登记难”联动推进,累计化解“登记难”房屋411.9万套。同时,带动激活了我省二手房交易市场,2024年交易量同比增长30.67%,实现民生改善与市场发展的“双向共赢”。
另一方面,以“品牌引领”为动力,持续深化服务改革,让广大群众“少跑腿、好办事”。创新丰富“晋心登”党建服务品牌内涵,全面推动从“能办”向“快办、好办”升级,“多事联办”“域内通办”基本实现,“交地、交房即交证”已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牵头推动与10个省份实现“跨省通办”,率先在省级层面部署新建商品房“带押过户”,走在了全国第一方阵。(本报记者 李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