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一场“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全省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在晋中大剧院举行。
来自全省各地的文艺工作者们,以舞台为媒,以艺术为桥,将“弘扬文明新风、畅享美好生活”的时代主题与山西本土文化深度融合,为现场观众呈现了一场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文化盛宴,更让文明新风在掌声与共鸣中浸润人心。
演的是你我,讲的是生活
展演舞台上,灯光流转间,一个个源自山西百姓生活的移风易俗故事徐徐展开,节目形式涵盖秧歌、舞蹈、说唱、戏曲等,既保留了三晋文化的深厚底蕴,又充满新时代的鲜活气息,让观众在熟悉的艺术氛围中感受新风尚的魅力。
太原小品《清明新风》让观众感同身受,清明前夜,当焚烧纸钱的传统执念撞上绿色环保的文明新风,社区党组织书记以暖心沟通化解隔阂,用真情善意替代生硬劝阻,传递出绿色追思的清明新俗。该作品代表山西登上全国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集中展演的舞台,展现出我省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取得的积极成效。
“《清明新风》不是演别人,演的就是咱自己!”观众朱虹擦拭着眼角的泪水说,“我曾困于‘唯有繁文缛节方显孝心’的认知,执着于传统祭扫,忽略了安全隐忧。节目中的‘文明祭扫不减思念’,一语中的,思念的重量,从不在焚烧的纸钱中,而在那份慎终追远的赤诚里。”
左权开花调《新风又吹桃花红》把“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道理融进了太行民歌的旋律,歌者申洲源一亮嗓,“彩礼不比金和银,比的是小两口的心连心”的唱词,让台下太行老区的观众笑着鼓掌。
“节目就像是在讲我们村里的事,亲切又有说服力。”一位老年观众连连点头,“以前婚礼讲究排场,花钱又费力,现在这样多好,把钱花在实处,还能为社会作贡献,这才是真正的幸福。”
非遗韵味里,藏着旧与新
台上的故事,是三晋大地移风易俗融入非遗的生动实践;台下的共鸣,是群众对文明新风的由衷认同。整场展演中,观众们时而为剧中的旧习俗摇头叹息,时而为新风尚的形成拍手叫好,情感随着剧情起伏,思想在观看中得到升华。
长治潞安大鼓《天地喜洋洋》将“老两口看报聊政策、鼓书传精神”的鲜活场景,融入“唱白相间”的板式中,由潞安大鼓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霍亚杰领衔主唱,既有非遗韵味,又有“烟火气”;临汾的曲沃琴书《岂有此“礼”》以幽默诙谐的方式,对当下一些婚丧嫁娶陋习进行了调侃和反思,引发了观众的阵阵笑声和共鸣;太原秧歌《铁算盘》以轻松明快的节奏,巧妙设置“两笔账”,一笔聚焦婚姻幸福的本质,一笔细算俭约文明的社会新风,活泼的表演中,深入浅出地传达了反对高额彩礼、大操大办等婚恋陋习,倡导理性、文明、健康的婚恋价值观。不少学校也组织师生观看了展演,一位老师表示:“这样的节目是最好的德育教材,能让学生们在艺术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成为移风易俗的传承者和推动者。”
舞台上是节目,舞台下是生活。整场演出将移风易俗的理念融入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中,渗透到非遗的传承中,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
戏散情未了,新风满三晋
展演落幕,余音绕梁,移风易俗的种子,已随着这场文化盛宴播撒在三晋大地。此次展演不仅是对山西省移风易俗工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文明新风的一次广泛传播,为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太原杏花岭区推行“窗帘行动”温暖老年群体,到运城新绛县精心打造三泉村拾金不昧美德故事示范宣讲;从吕梁临县城庄镇以追思会革新丧礼模式,到晋城皇城村以“小积分”撬动“新文明”;从临汾的“文明宣讲轻骑兵”编制《宣讲菜单》,到万荣乌停村的文明婚俗大家谈……这些举措如同涓涓细流,共同汇成移风易俗的澎湃江河,助力打通精神文明落地生根的“最后一公里”。
斐然的成效,得益于全省精神文明建设战线勇担使命,坚持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一起抓,积极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阵地作用、基层文化活动涵育作用、先进典型人物引领作用、城乡文明创建示范作用,积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在基层落地见效。
近年来,省委宣传部、省文明办联合多部门,聚焦农村高额彩礼问题综合整治、殡葬领域移风易俗、赌博综合治理、整治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工作重点,共商治理方案,联动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各地深入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多措并举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人居环境持续变美,文化生活不断丰富,人们精神面貌昂扬向上,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观众中,亦有不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者,大家感慨地说:“以前搞移风易俗总怕‘没人听’,今天一看,把道理编进歌里、演成戏,老百姓自然就听进去了。回去后,我们要借鉴节目中的做法,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新风尚,让大家从心里接受、主动践行。”
清风拂过,新俗生根。这场移风易俗优秀文艺节目展演,就像冬日里的暖阳,携着质朴的温情与鲜活的创意,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让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彩。(闫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