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省财政厅专场】
财政“蛋糕”更大更优 办大事惠民生更有底气

11月21日上午,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山西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七场新闻发布会,省财政厅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以来,山西财政收入上了一个新台阶。经测算,“十四五”期间,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1.6万亿元,总量比“十三五”期间多6000亿元左右。同时,争取中央补助资金突破1万亿元,由“十三五”期间的9600亿元增长到1.27万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将达到3万亿元左右,比“十三五”期间增加8700亿元左右。更重要的是,全省财政部门优化花钱方向,推动更多的“真金白银”投入到了关系全省长远发展和百姓切身利益的地方。
政策供给下功夫 精准发力助推经济发展
“十四五”以来,省财政厅打出了一套财政政策的“组合拳”,目标更明确,发力更精准。
“我们集中财力办大事,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清单,累计新增和统筹资金2778亿元,重点支持产业转型、能源革命、科技创新、城乡融合等重大战略。”省财政厅厅长常国华说,在扩大有效投资方面,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137亿元,全力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项目。累计安排政府债券4316亿元,有力支持了“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三个一号”旅游公路、集大原和雄忻高铁、太原武宿机场三期改扩建等重点项目。在大力支持提振消费方面,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累计下达资金231亿元。同时,大力实施税费优惠,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顶格出台我省的优惠措施,更好帮助企业轻装上阵。
“‘十四五’以来,我们围绕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在财政保障上始终坚持走好三步棋,确保宝贵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省财政厅副厅长陈新民说,其中,包括先规划、后预算,建立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制度,精准投向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点领域,实现了对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的“定向保障”和“足额保障”;快拨付、严管理,让资金“活水”精准直达,坚持健全完善资金使用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以推动“两新”政策为例,特别是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方面,累计下达资金161.1亿元,并建立了高效顺畅的资金管理机制。实行补贴资金“省级兜底”,不让市县增加支出。同时,采用“预拨+清算”方式,确保消费者及时享受补贴、企业快速回笼资金;建机制、保长远,为重大工程“全程护航”,并对完工项目开展重点绩效评价和财会监督,更好保障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八成投入民生 让群众获得感实实在在
“十四五”期间,全省民生支出将达到2.4万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八成左右。教育方面,持续提高生均拨款水平,全力保障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阶段教育高质量发展。社会保障支持方面,聚焦提升保障范围水平、困难群众救助、“一老一小”呵护、就业帮扶等重点,支持构建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保体系。大力支持健康山西,重点保障全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136”兴医工程、“建高地、兜网底、提能力”强医工程等项目。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并以“千万工程”、农业“特”“优”战略等为抓手,全力支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同时,坚持守护绿水青山,资金重点支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十四五’以来,我省的民生账本越发厚实,全省财政花的钱,每10块钱就有8块左右用在了民生上,主要做好了以下三件事。”常国华说,第一,重点“保基本”,让民生保障网更结实、更安心。全省超过2700万人有了基本养老保险,超过3160万人有了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从每月108元涨到了176元,医保的补助从每人每年580元提高到了700元。累计投入362亿元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26亿元残疾人事业发展补助资金,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筹集超过100亿元支持就业创业。第二,加力“促均衡”,让城乡公共服务差距越来越小。着力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向农村延伸,累计投入20.39亿元改造提升农村供水工程,累计投入13.18亿元支持开展农村环境整治,累计投入16.27亿元支持生活垃圾治理,累计投入16亿元支持基层卫生院、村卫生室建设和人才培训等。第三,突出“广普惠”,让更多家庭减轻“一老一小”照护压力。在养老方面,投入67亿元,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能力提升。在育儿方面,投入17亿元,实现公办托育机构县县全覆盖,增加了1.24万个托位。全力支持育儿补贴政策实施,为27万多名大班幼儿免除保教费,实实在在为年轻父母减负。
发布会问答摘编
1
记者:省财政在“十四五”期间服务保障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上都做了哪些努力?取得了哪些成效?
省财政厅副厅长魏志华:
我们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更加注重协调联动、引导撬动和协同融合。
一是全力保障教育发展,支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全链条支持。更加注重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支持大班幼儿免费教育,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不断改善高中办学条件,推动实现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目标;更加注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支持建设特色专业和实训基地,努力培养更多适应山西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更加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支持实施高等教育百亿工程,我省有两所学校入选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3个学科晋级A档,实现A档学科从“0”到“3”的突破。
二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搞研究。坚持政策资金供给系统集成,“十四五”以来,全省财政科技支出超350亿元,并更加重视基础研究和平台建设;全力保障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国家超算太原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运行。特别是太原中心,算力已排进全国前五。通过完善科研经费“放管服”,进一步简化预算编制、扩大“包干制”实施范围、优化财政资金拨付流程。同时,积极鼓励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方式,竞争性择优支持科技研发项目,提升科研人员主观能动性。
三是真诚投入吸引人才,让山西成为人才集聚的热土。坚持构建人才“引育留用”全周期财政支持体系,“十四五”以来,省财政对人才计划投入规模累计超52亿元,支持精细化引育人才。
2
记者:山西作为传统能源大省,正积极通过文旅产业实现经济结构转型,那么“十四五”期间省财政是从哪些方面支持山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
省财政厅副厅长王会波:
文旅产业就是我们转型发展的一张“好牌”。“十四五”以来,省财政投入了很多资金,支持文旅产业从“潜力股”变成“顶梁柱”。
一是用心守护文化“家底”,让文化供给“丰富”起来。非遗保护方面,累计投入非遗保护专项资金1.85亿元;文艺创作方面,设立山西省艺术基金,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补充;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累计投入41.5亿元,支持全省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博物馆、纪念馆、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省级院团把1.4万多场好戏送到了群众身边,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等。
二是大力吆喝山西的“颜值”,让“流量”变成“留量”。累计投入6.26亿元,支持举办山西省文博会、全省旅发大会、工艺美术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累计投入4.62亿元,支持“引客入晋”、旅游航线培育、景区门票打折等措施。累计投入2亿元,以奖补方式支持文化企业创新发展;累计投入文旅康养奖补资金4.77亿元,重点支持文旅康养示范区提档升级、丰富业态。
三是创新思路护文物,让宝贵的文物“活起来”。设立省级文保基金,带动更多社会力量为保护文物出力。同时,累计投入资金2.12亿元支持低级别文物保护,创新使用5.83亿元政府一般债券资金支持文物修缮。在做好保护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盘活利用增效益,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支撑。
3
记者:“十四五”期间省财政投入了“真金白银”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能详细介绍一下财政采取了哪些具体支持措施吗?
省财政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郭林春:
山西财政始终把乡村振兴作为支持重点,持续强化投入,精准发力施策,主要做了下面四件事。
一是脱贫帮扶“扶上马,送一程”,让脱贫群众走稳走好致富路。全力确保过渡期内保持财政支持政策总体稳定,投入力度只增不减。放权给基层,允许脱贫县把不同渠道的涉农资金“打捆”使用。支持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到2024年底,全省脱贫地区农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4905元,高于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
二是紧盯“耕地”和“种子”,让粮袋子更满、更安全。一方面,稳定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累计约158亿元。另一方面,大力实施“藏粮于地”战略,投入超过120亿元,新建和改造提升了958万亩高标准农田;积极推进“藏粮于技”战略,安排7亿元支持良种攻关。累计安排资金8.16亿元支持农业防灾减灾。
三是立足特色优势做文章,让农民增收门路更多。累计投入超过100亿元,大力支持农业“特”“优”战略。持续支持晋中国家农高区(山西农谷)建设,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重点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十大产业集群,累计创建5个国家级产业集群、9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27个农业产业强镇。支持山西杂粮和道地中药材特色产业发展。
四是践行“千万工程”经验,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目前已筹集60亿元支持全省建设10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1万个以上提档升级村。同时,省级以上财政累计投入56.43亿元,支持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10.01亿元支持多个县(市)开展农村改革试点。(本报记者 任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