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筑底 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

发布时间: 2025-11-10 08:18:54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太行山间,风机叶片如巨臂般随山风缓缓转动;吕梁深处,光伏板铺展成蓝色海洋熠熠生辉;矿井之下,大型智能装备精准作业安全高效……曾以“煤海”著称的山西,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能源变革。
  作为全国首个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锚定“十四五”规划目标,深化“五大基地”建设,在传统能源升级、新型能源壮大、绿色低碳消费等领域阔步前行,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交出一份资源型地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答卷。
  五年来,经过持续攻坚,全省煤炭先进产能占比达到83%以上,累计建成智能化煤矿300座,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突破50%,外送电量位居全国前列,绿电外送量保持全国第一,能源革命取得重要进展和突破。

构建绿色多元供应体系

落实“十四五”规划,我省加快煤炭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多能互补开发,加快构建绿色多元供应体系。
  “现在坐在控制室里就能操控采煤机,井下只有少数巡检人员。”在晋能控股集团塔山矿调度中心,信息化管理部部长陈建龙指着巨大的监控屏幕介绍。这座国家首批智能化示范煤矿,年产能2500万吨,自2020年启动智能化建设以来,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以煤炭智能绿色开采为基础,全省扎实推进能源供应体系多元化转型。目前,已建成300座智能化煤矿、55座绿色开采试点示范煤矿,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煤与瓦斯共采等绿色开采体系日臻成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同时,我省推进煤炭分质分级梯级利用,大幅提升煤炭作为原料和材料的使用比例。太行润滑科技股份公司依托潞安独有的煤制CTL基础油资源,自主研发的浸没式液冷技术及全系列煤基润滑产品,成为展现山西能源产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的重要亮点。
  非常规天然气开发成为能源多元供应的重要补充。在沁水盆地南部,我国首个薄煤层气大规模开发项目——潘河区块薄煤层气开发项目全面建成投产,输气管道犹如银色巨龙延伸向远方。作为能源大省,山西煤层气资源十分富集,全省埋深2000米以浅的煤层气预测资源量约8.31万亿立方米。近年来,我省加快煤层气增储上产步伐,产量从2007年不足19亿立方米,快速增至2024年的134.3亿立方米。
  新能源产业的崛起让“绿电”成为供应主力。深秋的管涔山,海拔2000米左右的山脊上,通宝宁武清洁能源盘道梁风电二期项目数台巨大风机缓缓旋转。“每转一圈能发10度电,5月底并网以来已发电超2500万度。”项目经理李强的话语中透着自豪。
  新能源产业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截至2024年底,全省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达7507万千瓦,占电力总装机比重50.71%,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能源结构实现历史性“结构反转”。
  绿电通过覆盖全国的输送网络,点亮北京、上海、江苏等24个省市的万家灯火。2024年全省新能源外送电量达16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5%。其中,绿电外送75.38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

构建绿色低碳消费体系

以“十四五”规划“构建绿色低碳消费体系”为引领,我省主动应对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加快用能结构和方式变革。
  太钢坚持以“四化”为方向引领、“四有”为经营纲领,全力组织推动一批节能项目落地,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新成效。太钢2×300MW低碳节能综合利用升级改造项目1号机组自去年投运以来,机组运行稳定。截至今年6月底减少原煤耗煤量15.55万吨,约减碳29.3万吨。
  以太钢为缩影,我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循环高效利用水平,加快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十四五”规划实施四年来,我省能耗强度累计下降13.1%,连续三年在国务院节能目标评价考核中被评为优秀。
  2021年,“三改联动”在煤电行业拉开帷幕,以激发绿色低碳发展新活力。作为省内最大的发电和能源保供重点企业,晋控电力以“一厂一策、一机一策”为原则,全面启动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为企业低碳智慧高效发展注入绿色动能。“今年夏季,我们实施了供热增容改造,深度释放大容量机组的抽气供热潜能,可满足周边2000多万平方米居民清洁供暖需求,提高机组负荷率、降低供电煤耗。”长治发电公司设备管理部主任王志刚说。
  我省把绿色低碳理念贯穿于工业发展全领域全过程的同时,进一步在民生领域厚植绿色发展理念,提升全民节能意识和能力,推动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节约、践行低碳的社会新风尚。
  “选择乘坐公共交通、骑行共享单车、驾驶新能源汽车出行,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等,都被精准记录在个人碳账本中,并据此给予相应的绿色积分奖励。”太原市民张华展示着手机里的“三晋绿色生活”小程序。这款2022年9月上线的小程序,如今已吸引770万用户,累计减排二氧化碳近26万吨,其中85%的减排量来自“爱分类”板块。
  在山西绿色交易中心,工作人员正与太原地铁的技术团队沟通数据接入。“我们计划将公共交通纳入减排场景,目前正在做数据匿名化处理。”负责人刘泽龙介绍,借助省生态环境厅400万元资金支持,中心联合商超、旅游公司等推出积分兑换服务,2024年用户量激增240万,让低碳生活理念更深入人心。

提升能源开放合作水平

践行“十四五”规划,全省深化能源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加强能源宽领域、多层次、全产业链合作,构建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体系,提升能源开放合作水平。
  7月29日,总投资超300亿元的华能朔州煤电与新能源一体化综合能源基地山阴2×100万千瓦“上大压小”煤电项目基建工程正式启动。作为央企在晋重点项目,将极大推动山西能源结构向绿色低碳转型,彰显央地合作新成效。
  以开放姿态拥抱合作,我省在煤炭绿色开发利用、非常规天然气、电力外送等领域,为央企提供广阔空间;另一方面,央企凭借技术、资金与市场优势,将山西视为能源革命与绿色转型的“试验田”。截至2024年,驻晋央企资产总额突破1.5万亿元,在晋重点推进项目316个,规划总投资4571亿元。
  今年9月,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如期而至。两天的时间里,多国政要、院士专家、跨国企业代表齐聚一堂,围绕“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碰撞思想、深化合作,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化影响力不断提升。截至2024年,往届论坛组织签约项目总投资累计超过3000亿元。
  此外,积极推动能源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晋能控股集团光伏组件、煤机装备先后出口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等国家。“中国—白俄罗斯电磁环境效应‘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是电磁行业首个、山西省唯一的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强化省间能源合作,与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省市签订中长期电力合作协议,有效保障了华北、华东、华中地区电力供应。2024年,全省电动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出口33亿元,同比增长199.4%。
  深化煤层气管理体制改革,在全国首次挂牌出让3个煤炭废弃矿井煤层气抽采试验区块;电力市场化改革领跑全国,形成“中长期+现货+辅助服务+零售市场+绿电绿证”五位一体、“省内+省间”协同运行的电力市场体系;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发布我国首个主产地煤炭交易价格指数,中价·新华焦煤价格指数成为全国炼焦煤价格“风向标”……山西一批创新性改革持续推进,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新局面加快形成。
  走在排头,作出示范。面向“十五五”,我省将以更大力度推进能源革命,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中彰显担当,以能源革命的丰硕成果奏响新时代的奋进乐章。(本报记者 张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