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地接地气 服务暖人心

——我省工会打造职工人人有感、人人受益的维权服务体系

发布时间: 2025-10-23 08:27:45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省总工会机关开展“当一天站长”活动。图为省总工会干部在驿站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

省总工会持续开展“三送三进”活动。图为走进企业进行慰问演出。

10月19日,气温骤降,但有着“山西餐饮博物馆”之誉的山西会馆内却是一片蒸腾的火热。第34届“中国厨师节”举办之际,省总工会慰问组来到这里,看望慰问名厨大师和劳模工匠代表,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锅铲的铿锵声与油火的爆炒声里,融入了热烈的掌声与亲切的问候。
  为职工服务,是工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我们的节日”“工会在行动”系列慰问活动,到工会“爱新餐”、工会夏令营、职工医疗互助等服务项目,再到推动司机之家、安康工作站、职工书屋等服务站点建设,我省工会以职工为中心,搭建职工服务阵地,重点关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农民工、困难职工等群体,主动为他们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打造了职工群众人人有感、人人受益的工会维权服务工作体系。

工会特色服务站点充满活力

9月5日一早,省总工会宣教部干部王越来到太原市迎泽区察院后社区工会驿站。与往日身处机关办公室不同,他利落地套上一件印有“站长”标识的红马甲,成为驿站里直接服务职工的一线志愿者。
  “过去在机关里写文稿、下文件,现在在驿站为环卫工人递一杯热水,和快递小哥坐一起聊聊工作,感触颇多。”曾经在汇报材料里抽象的数据和情况,变成了有温度的民情、有故事的声音。王越说,在“一杯热水”的传递与“一场闲谈”的交心中,“娘家人”的称谓变得可感、可触。
  8月以来,省总工会机关开展“当一天站长”活动,50名青年干部抽出一天时间,走进太原市城区服务人次众多的25个工会驿站,开展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服务工作。
  在迎泽区桥东街道双塔寺街一社区工会驿站,“站长”张蔓观察到,环卫工人是驿站高频使用者,而外卖骑手、快递员群体使用率较低。“骑手订单配送时效压力大,驿站停留易影响接单率,他们更需要快速充电、换电柜等即时服务。”张蔓说。
  回到机关后,张蔓立即起草了一份报告,建议适当改变驿站侧重休憩的功能,整合驿站资源与换电网络,打造“休憩+高效续航”的双功能服务体系,让驿站服务群体更广泛、运转更顺畅。
  据了解,一个多月以来,年轻工会干部把一线职工所思所想所盼了解清楚、反映上去,共接待职工群众2600余人次,收集整理形成了改进工会驿站服务的78条建议,全方位提升了驿站的服务水平。
  “活动构建了‘实践—反思—提升’的成长闭环。”省总工会副主席谭立新表示,青年干部在与一线职工交流中掌握群众工作方法,培养了综合素质。亲身体验了基层工作环境后,大家对工会工作的价值认同感、职业使命感显著增强。
  工会阵地是工会联系和服务职工的重要载体。我省工会坚持“职工在哪里就把阵地建设在哪里”“职工需求在哪里就把服务延伸到哪里”,推动工会驿站、工会法律服务站、安康工作站等工会阵地服务提档升级,工会阵地成为职工的温暖“港湾”。

慰问活动常态化制度化开展

8月18日,繁峙县工人文化宫,伴随着悠扬的乐曲,全国劳动模范陈繁林的宣讲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8月24日,长治市汽车物流产业园,原创节目《龙腾盛世》拉开慰问演出的序幕;9月9日,中条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杂技、小品等节目搬至职工生活区,矿工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大餐”……
  10月17日,随着第100场慰问演出在省直集中办公区礼堂落幕,省总工会2025年“送理论、送文化、送温暖,进项目、进企业、进工地”慰问演出活动圆满收官。从盛夏到深秋,演出团的足迹遍布三晋大地。
  5年多来,500场演出,400余人次的演职人员参与,线下50万余人次、线上300万余人次观看……“三送三进”慰问演出成为工会服务职工的品牌,这些数字背后,是工会与职工心贴心的温暖传递。
  今年,“三送三进”活动结合“三晋工匠”年度人物、“新时代最美劳动者”等工会品牌,邀请劳模工匠、最美劳动者、道德模范上台,讲述自身经历和奋斗故事,用身边事感染身边人。
  不仅如此,在每一个属于特定行业群体的日子里,来自“娘家人”的关怀也从未缺席。
  在中国人民警察节,慰问组走进基层派出所,向守护平安的忠诚卫士致敬;在教师节,鲜花与问候被送往书声琅琅的校园;丰收的田野上,“中国农民丰收节”的庆典满载着对广大农民真挚的祝福。
  通过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慰问活动,工会常态化、制度化地开展“我们的节日”“工会在行动”等主题慰问活动,各行各业劳动者感受到工会组织的关爱。

传统品牌活动根植服务初心

“在大山深处巡线突发不适,多亏‘职工益康’平台远程视频问诊,不到半小时就拿到专业诊疗建议。”这是一名来自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偏远山区巡线工的真切感言。
  近年来,省总工会聚焦建筑、铁路、电网、林业、邮政等行业特殊职工群体长期扎根偏远地区、工作环境复杂、医疗资源缺乏等问题,探索开展为特殊职工群体健康服务。今年以来,以“职工益康”项目为突破口,让穿梭于深山密林的林业员、电力巡检员、乡邮员,坚守在铁路沿线的铁路人,以及建筑工地的农民工等特殊职工群体仅需一部手机,就能接通专业医疗团队进行面对面问诊,实现“云端”上的健康守护。
  8月29日,在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和顺县,由县总工会承办的优秀职工集体婚礼举办。领导嘉宾为新人颁发铜版婚书,4对金婚、银婚夫妻分享他们建设和谐家庭、传承优良家风的感受,众多亲朋好友、观礼嘉宾送上热烈掌声。
  “会聚良缘”职工婚恋服务活动是发挥工会组织优势,培育新型婚育文化的关键一环,已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会服务职工品牌。今年,通过统一品牌名称、标识,形成规模化效应,受到广泛赞誉。
  作为工会的另一项传统品牌,2025年“金秋助学”活动目前已资助困难职工子女2000余人,覆盖职高、专科、本科等各类院校学生,发放助学金700万余元。
  “今年‘金秋助学’拓宽助学渠道,为困难职工家庭子女提供勤工俭学机会,以每日获得100元补助的形式获取学习生活所需。”太原市巡游网约车行业工会联合会主席刘志刚介绍。“不能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是工会在制度和资金上解职工所难的承诺。
  ……
  传统的工会品牌活动,如“送温暖”“困难帮扶”“技能竞赛”等,历经岁月积淀,早已成为职工心中的温暖符号。我省工会通过服务阵地创新、服务方式创新,为传统品牌注入新内涵,实现了从“有形覆盖”到“有效感知”的转变,凝聚成“工会就在身边”的共识。

重点群体服务真实有“感”

与传统行业职工相比,以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具有流动性强、收入不确定等特点。我省工会适应职工群体变化,不断提高职工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去年8月,省总工会启动“爱新餐”活动。新就业群体会员只需通过登录外卖平台,即可享受到价格低于常规堂食价的专属餐品。今年,“爱新餐”项目拓展升级,建一个家、供一餐饭、搭一张床、配一块电池,普惠性暖“新”举措解决了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
  第八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上,山西代表队选手、“饿了么”太原网约配送员王俊峰凭借娴熟的技术,站在了行业最高领奖台上。更多新就业群体通过技能提升,由“工”变“匠”。
  太原市总工会设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免费工会医疗互助保障计划”,入选全国工会重点工作创新案例。各级工会重点关心关爱困难职工群体,针对转岗待岗职工、困难职工家庭子女、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常态化开展针对性帮扶。
  省总工会推进“会、站、家”一体化建设,完善网上普惠服务、就业服务、困难帮扶、法律援助等项目,提供及时精准的服务。以春送岗位、夏送清凉、秋送助学、冬送温暖等活动为载体,以职工医疗互助、关爱困难职工子女、“12351”职工热线为贴心项目,做实工会品牌服务,让重点群体感受到“娘家人”的温暖。
  “工会工作搞得怎么样,职工群众满意不满意,工会组织有没有吸引力,大家最切身的感受就是对他的服务有没有、好不好,对他的权益保障有没有、怎么样。”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依托工会服务阵地和品牌,继续做好送温暖、送清凉、金秋助学、职工医疗互助、职工疗休养、困难职工解困脱困与提高生活品质相衔接等工作,不断增强广大职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本报记者杨文俊本栏图片均为本报通讯员摄

把“小”服务做大做优

工会服务着眼于大,但落脚于小。
  当机关干部脱下西装换上红马甲,当慰问演出从剧场搬到工地,当“金秋助学”从资金支持拓展到勤工俭学,工会服务职工的价值,就体现在触手可及的细节和场景中,变成职工可感可触的温暖存在。如何让更多“小”服务从“盆景”变成“风景”,需要我们在服务理念、方式上持续深耕。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从“等职工上门”到“送服务上门”,工会品牌需要与时俱进,但服务的初心永远不变。小服务之所以能成为大事业,在于它直击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只有紧跟职工需求的变化,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工会阵地和品牌才能在新的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服务的价值,最终要用职工的获得感来衡量。要不断健全服务职工体系,坚持职工需求导向,构建以精准帮扶为重点的工会服务职工体系,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怕烦琐、日积月累。要努力提升阵地和品牌覆盖面和触达性,增强吸引力和服务力,让服务更暖人心、更接地气。
  把工会服务做大做强,需要润物无声的坚持、久久为功的定力。各级工会干部要发挥身在职工群众之中、掌握职工群众需求的优势,主动为他们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把每一个阵地都做成精品,把每一个品牌都擦出新光彩,工会组织就一定能在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工会服务的力量就一定能汇聚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能。(杨文俊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