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支持方式 扩大资金规模

我省财政支农效益不断提升

发布时间: 2025-10-21 08:25:35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经济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本报太原10月20日讯 近年来,我省不断创新财政支农方式,通过提高财政贴息标准、扩大财政奖励规模等措施,推动支农资金规模逐年增长、支农效益不断提升,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和经营主体得到了实惠。

2019年,省财政厅、省农业农村厅联合出台《山西省贷款贴息资金专项工作方案》,设立省级财政贷款贴息专项资金,强化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撬动更多金融、社会资金投向特优产业,切实培优培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缓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近3年,全省共安排省级财政贴息专项资金6亿元,平均每年达到2亿元,每年可撬动金融、社会资金投入200亿元左右。今年,省级财政贴息专项资金规模扩大到18909万元以上,占到省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资金总额的10%左右,预计可撬动金融、社会资金230亿元左右投向特优农业产业。

与此同时,持续扩大财政奖励资金规模,优化奖励方式,拓展奖励资金范围。在粮食生产方面,对种粮农民等主体,出台大豆、油料等作物种植奖励政策,明确了奖励标准和发放流程,按种植面积通过“一卡通”发放奖励资金,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2024年对种植大豆的农户每亩补助100元,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135万亩大豆种植任务。近两年,安排财政奖励资金1.5亿元,聚焦特优农业品牌,创建16个农业品牌强县,每个特优产业强县奖励1000万元左右,带动完成投资10亿元以上,特优农产品销售50亿元以上。

在乡村建设方面,鼓励市县在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厕所改革等方面先行投入,省级根据市、县重点任务完成情况、绩效评价结果等安排奖励资金。2024年,全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专项奖励资金1.9亿元均按此办法奖励市、县,有效调动了市县积极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75%以上,农村污水治理率达25%,超过国家下达目标3.6个百分点。(记者 马永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