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锻造三晋制造的“金名片”

发布时间: 2025-10-15 08:29:05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扫描二维码观看视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市场需求,加强科技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近年来,我省积极贯彻落实“制造强国”战略,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出一批技艺精湛、勇于创新的高技能人才。从航天制造到重型机械焊接,从传统工艺传承到现代技术创新,这些大国工匠用“毫厘精神”诠释着极致追求,以“滴水穿石”的韧劲攻克着技术难关,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绚烂的时代华章。

韩利萍:浩瀚苍穹显身手

“我希望培育出更多知识丰富、技艺精湛、善于创新的年轻人,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近期,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加工中心首席技师韩利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航天成败,在于毫厘。从1991年进入山西航天清华装备有限责任公司成为一名铣工以来,韩利萍就始终在追求精度的道路上努力。初入岗位时,面对复杂的图纸,韩利萍白天借来专业书籍,逐字逐句学习机械制图和铣工工艺等专业知识,晚上回到家就用土豆和萝卜削出模型进行对照。就这样,她将自己的青春一寸寸磨进铣削机床之中,从最差的学徒成长为技艺高超的技术能手。
  随着数控机床逐渐兴起,已经习惯了手工操作的韩利萍再次靠着不服输的劲头,“啃”下了数控加工技术这块“硬骨头”,成为一名精通操作、编程和工艺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并带领团队创造了18个批次一次交验合格率100%的战绩。
  “从传统制造,到数字控制,再到智能制造,我们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我们产业工人也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韩利萍始终站在技术进步和科研攻关的最前沿。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国家级韩利萍技能大师工作室,聚焦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瓶颈,完成创新攻关300余项,累计创效3000多万元,获得专利13项。
  每一次航天发射,对于韩利萍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为了完成一件发射平台关键零件的生产,她曾经将自己“钉”在车间里,进行了上百次切削试验,最后终于攻克技术难题,并积累下解决同类问题的经验,保障了新一代运载火箭精确入轨。
  如今,为了培养新一代航天技术工人,韩利萍又将自己的技艺倾囊相授,她的团队已经有20多位年轻人成长为全国技术能手、航天技术能手、三晋技术能手。

张晨光:矿山上的机电工程师

“大家一定要仔细梳理每一个技术细节,精确地掌握新型设备的操作和维护原理。”在晋能控股装备制造集团成庄矿晨光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操车间里,张晨光带着徒弟们仔细研究着一款新型矿用机电的工作原理。
  “在百米的深井里,技术是照亮前行的矿灯。”1994年,刚毕业的张晨光面对复杂的机电设备,从拆线接线开始,一步步扎实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面对主井皮带的全英文说明书,他连续3个月每天凌晨4时起床背专业词汇,用红蓝铅笔在电路图上标注关键节点。为了攻克变频器故障难题,他带着干粮吃住在洗选厂房,最终将故障处理时间从8小时压缩到45分钟。
  在张晨光的成长之路上,贴着设备睡觉、追着问题奔跑一直是他的常态。每天下班后,他依然会留在办公室,对着图纸,仔细研究每台设备的构造和容易出故障的地方,全身心地投入到矿山设备的研究当中。2009年10月,在“兖矿杯”第三届全国煤炭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他斩获矿井维修电工第一名,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2011年,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晨光工作室正式成立,他又自编教材、自创“晨光四步培训法”,为企业培养出许多优秀的青年技能人才。他带领大家开展多项矿井电气自动化升级改造和机电系统优化设计,累计创造价值1亿余元,被大家亲切地称为“亿元矿工”。
  面对矿井智能化浪潮,他带领工作室团队首创“地面控制井下皮带”工艺,每年节约人工成本1000余万元。自主设计远程监控系统,使设备故障率下降40%,每年可节省维修成本200余万元。在张晨光的办公室里,37本写满数据的工作日志,数百个技术方案,记录着一位大国工匠的成长创新之路。

樊志勤:焊花织梦铸重器

焊花飞溅,重器铸成。在太重集团某分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樊志勤带着工人们焊接着炉体的外部结构,他一边进行示范操作,一边向一旁的工人们讲解技术要领。
  从1998年进入太重成为一名焊接工人,樊志勤就坚持以匠心铸精品。27年来,他先后参加了航天发射塔架、三峡工程、西气东输和航天“登月”装备部件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装备的生产制造。
  “焊接工人就像‘钢铁的裁缝’,但不同的人焊出来的效果却千差万别。”为了练就过硬本领,刚进厂时,樊志勤白天在车间用废钢板练习焊接技巧,晚上回到家则模仿焊接动作,练习稳定性和送丝技巧。渐渐地,他做的工件成了监理眼中的“免检产品”。凭借过硬的本领,2023年,樊志勤荣获国家技能人才最高奖项——“中华技能大奖”;2025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我认为自己是一名合格的焊工,但在新技术面前还有许多进步和提升的空间。”樊志勤说,过去是在车间里拿着焊枪生产产品,现在作为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则要带领团队解决前沿技术难题,依然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
  太重研发生产的某中国名牌产品,其中一道工序曾因原工艺结合强度低、原材料消耗大、成本高,成了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难题。于是,公司便计划花100万元去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不料,对方断然拒绝。这件事深深刺痛了樊志勤和同事们的心,不服输的他带领工作室主动承担起攻关任务。
  在经历了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后,樊志勤和同事们终于另辟蹊径,创造出一套新的连接工艺法,改进后的工艺不仅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而且达到了当今国际领先水平,每年可为企业节约成本1300余万元。“曾经领先于我们的国外同行,现在却想方设法希望学习我们的技术。”樊志勤骄傲地说。
  在樊志勤的工作室里,存放着20多个工作笔记本,里边记录着他参与的上千个项目的攻关过程。20多年来,他始终秉持精益求精的职业初心。“作为产业工人,我最大的心愿就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让更多的大国重器用上我们自己的技术。”樊志勤说。(本报记者 黄川川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