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水的长治样板

发布时间: 2025-10-09 08:32:59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秋日的长治漳泽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里,夕阳洒在微波粼粼的湖面,浮光跃金。不久前,这里迎来了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假期中的她们》的12位明星姐姐,随着“姐姐们”在公园骑行的视角,漳泽湖的诗意景致也呈现在全国观众眼前,更把长治市以水为媒的生态之变带入了大众视野。
  近年来,长治市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资源保护,多措并举治水兴水。不久前,财政部、生态环境部联合公布2025年中央财政支持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竞争性评审结果,长治市成功入选,成为我省唯一入选城市,也是全国唯一入选的北方地级市。

精准管控
“岸上”治理推动水质提升

长治地跨黄河、海河两大流域,拥有“一湖两河三泉”丰富水资源,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素有“华北水塔”之称。辖区内有97条流域面积5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如脉络般纵横上党大地,滋养着这片土地。然而,受地理条件与产业布局影响,水资源时空分配不均、工业与生活污染源集中等问题,长期制约当地水生态改善,成为当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河湖兴则生态兴,生态兴则城市兴。长治深刻把握水生态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辩证关系,将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项目创建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载体,纳入全市高质量发展全局统筹部署。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推进,明确提出打造浊漳河、沁河“生态走廊”的战略规划,自上而下细化任务分工、压实部门责任,形成“市委统筹、政府主抓、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长治市生态环境局聚焦浊漳河、沁河全流域综合治理,通过“控源截污、生态修复、智慧监管”等方式,为全市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夯实高质量发展水支撑。
  治水之要,在于控源;控源之基,在于系统。河湖污染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为此,长治构建起“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协同治理、“点源+面源”精准管控的立体防控体系,以“岸上”治理实效,推动水质提升。
  走进北寨人工湿地,芦苇、菖蒲等水生植物错落生长,看似自然的景观布局,实则是一套科学设计的生态净化系统。长治市生态环境局潞州分局水生态环境科郭汉宇介绍:“芦苇、菖蒲根系发达且输氧能力强,与地下砾石、细沙共同构成立体净化网络,每天可对12万吨中水进行‘二次净化’,处理后水质达到地表水三类标准,最终汇入漳泽湖。”
  据统计,该市已建成此类人工湿地10座,在建6座,全部建成投运后,全市湿地日水质提升能力将达56.74万吨,为河湖水质持续改善筑起重要防线。
  在工业污染治理领域,天脊集团的“废水近零排放”实践成为企业治污的标杆。在天脊集团厂区,干净整洁的环境、错落分布的绿植,与人们对传统工业企业的印象形成鲜明对比——这一转变,源于企业近年投建的外排水除盐工程。
  “通过超滤、反渗透、微滤、氯化钠蒸发结晶等多道核心工序,对工业废水进行深度处理,不仅能提取出氯化钠、硫酸钠等可再利用副产品,最终出水还可作为循环水补水,水质完全符合《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中再生水水质要求,真正实现了‘废水变净水’的闭环利用。”天脊集团总经理助理、环保能源管理部部长王刚的一席话,展现了企业从“被动治污”到“主动创绿”的理念转变。
  除了生活污水二次净化、工业污水循环利用之外,长治市还进一步拓宽治理维度,聚焦饮用水水源保护、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等7个关键领域,通过一体化推进、全链条发力,构建起覆盖“生活—工业—农业—流域”的全域治水体系,推动水生态环境质量从局部改善到实现根本性提升。

科技引领
智慧监管助力治理效能提升

在长治市水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科技彰显了核心驱动力。
  长治市以科技赋能水环境监管,推动治理模式从“经验防控”向“精准防控”转型,构建起“全域感知、高效协同、快速响应”的智慧监管新格局。长治市生态环境局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搭建“污染源—入河排污口—国考断面”一体化智慧监控平台,通过平台打通市直部门与市县两级数据壁垒,建立起“数据共享、联合研判、现场督导”的协同机制,实现对水环境问题的实时监测、精准溯源与高效处置。
  生态环境部门还结合流域水文地质特征与产业分布规律,在重点工矿企业集中的河流下游布局7套水质荧光指纹溯源站、172路视频监控和115套微站,并配套建立157家重点排污企业水质指纹数据库,通过“指纹比对”快速锁定污染源头,大幅提升水环境风险防控与企业监管能力。
  在基础工作层面,长治市开展入河排污口“拉网式”排查,邀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全流域干支流进行细致勘察,精准掌握排污口分布与污染排放情况;率先建立水源保护区生态补偿机制,严格落实“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原则,累计向受偿县区下达生态补偿资金6600多万元,充分调动基层保护水生态的积极性,形成“保护者受益、破坏者受罚”的良性机制。
  与此同时,该市深化环境监测体系改革,整合各县(区)原环境监测力量,组建成立长治市县域生态环境监测站,进一步充实市级监测队伍,推动环境监测能力向“专业化、精准化、现代化”升级。

目标导航
清晰愿景绘就人水和谐图景

每到夜晚,长治市石子河八一桥至太行公园段灯火璀璨、人流涌动。河面光影交织,市集文创缤纷,汉服少女乘船翩然起舞,恍若穿越千年。这一刻,长治以水为韵、以人为景,生动绘就一幅人水相依、城水共融的和谐新画卷。
  美好的景色是长治市久久为功,持续发力的结果。国省控24个断面水质优良率100%,生态流量达标率100%……对标“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目标,长治市生态环境局牵头推进实施,设定了生物多样性明显提升等24项可量化、可考核的绩效目标,清晰绘就2027年美丽河湖愿景。
  为确保目标落地,长治市同步构建全流程政策保障体系,在部门联动上,建立生态环境、水利、住建等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形成治水合力;在资金管理上,规范中央财政资金使用,确保每一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在项目运维上,建立长效管护机制,避免“重建轻管”问题。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措施,为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提供稳定支撑,确保项目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
  长治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史跃宏说:“下一步,我们将锚定‘水环境优良、水资源再生、水生态复苏’战略目标,按照‘源、河、湖’系统治理、‘点、线、面’统筹谋划的思路,以源头抓截污、河流抓两岸、湖泊抓周边为重点,率先建成‘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为长治市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提供绿色动能,为美丽山西建设打造长治样板。”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