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水为脉绘就生态新画卷

——阳泉市系统“治水”推动水环境持续改善

发布时间: 2025-09-18 08:28:38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太行山下,滹沱河畔,阳泉依山水而建,桃河、南川河滋养着一方百姓。这里曾因水而忧,街巷污水横流、河道淤积堵塞、河岸黑臭难闻,让“亲水而居”成了奢望。如今因水而兴,正书写着“以水为脉”的生态振兴新篇。从西岭村的污水管网到娘子关的碧波竹筏,从南川河的湿地飞鸟到城乡间的清水绿岸,水,从曾经的“痛点”蜕变为发展的“脉动”。
  清晨的阳光洒在平定县巨城镇西岭村的“龙湖”水面上,波光粼粼间,水鸟掠过芦苇丛,岸边青石铺就的步道上,村民们正伴着鸟鸣散步。
  “要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我们从最基础的人居环境抓起。”西岭村党支部书记张秋祥说,村里系统推进环境治理,铺设污水管道、自来水管道1.2万余米,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这一举措彻底解决了生活污水直排问题。
  为巩固治理成果,西岭村创新推行“以工代赈”保洁机制,吸纳低收入村民参与河道保洁、垃圾分类等工作。村里还实施“一核两圈”绿化工程,以村中心的“龙湖”为核心,外延种植经济林核桃树,内环种植松柏树,累计植树30余万株,森林覆盖率超70%,获评国家级生态文化村。如今的西岭村林带环绕、山光水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打卡。今年全村已接待游客7000余人次。“游客来了,农家乐火了,土特产不愁卖了,这山真成了咱的‘金银山’。”张秋祥满脸笑意。
  “以前温河这一段,淤泥堆得快与岸齐平,夏天杂草疯长堵河道,汛期一到,水就漫上岸,岸边的玉米地年年遭殃。”平定县水利局河湖长制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郗田文指着眼前清澈的河道,回忆起治理前的景象仍唏嘘不已。
  平定县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项目聚焦桃河、温河两条主要河流,打出“清淤疏浚+岸坡整治+生态修复”组合拳。项目累计完成河道清淤疏浚46.3公里,相当于为河流“打通血脉”,让水流更加通畅;对8.69公里岸坡进行生态整治,采用格宾石笼、生态袋等柔性护岸技术,既防冲刷又保绿意;新建13座生态堰,形成14.3万立方米的生态蓄水量,让河道“解渴”的同时,打造出层层叠叠的水景景观。
  “以前,景区是景区,村子是村子,河水是‘隔离带’;现在水系一治理,景区和村子连起来了,河水成了‘连接线’。”郗田文说。平定县农村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巧妙将水系治理与文化旅游融合,把娘子关核心景区和沿线传统古村落“串珠成链”,形成整体连片效应,有效扩充娘子关景区旅游范围、提高旅游体验,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南川河被平定人亲切地称为“母亲河”,曾面临着严峻的生态挑战。它紧靠平定县城,沿河两岸村庄、社区众多,人口密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河水污染严重,水质恶化,水体散发着难闻的气味,河中生物种类和数量急剧减少,河流的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丧失。
  为了让南川河重焕生机,平定县在西郊村实施了南川河人工湿地生态治理工程。山西华通蓝天环保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卫东介绍,南川河人工湿地的“净化魔法”,就藏在环环相扣的工艺流程里。
  “项目每天要‘消化’3万立方米的来水,其中2.5万立方米来自污水厂尾水,5000立方米来自南川河河道。”张卫东说。这些水首先要经过严格的预处理关卡——河道来水先进入混凝沉淀系统,通过沉淀消除悬浮物和老窑水的影响,如同给污水“初步洗脸”;随后与污水厂尾水汇合,通过配水渠均匀分配到5个独立的湿地单元,开启深度净化之旅。
  目前,湿地已完成设备调试并注水运行,浑浊的污水进入湿地后,经格栅过滤、沉淀净化、植物根系吸附、微生物分解等多重作用,逐渐变得清澈透明。监测数据显示,经湿地净化后的水质中,COD、氨氮、总磷等指标已能稳定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Ⅳ类标准,南川河河道断面水质得到显著提升。(王馨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