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工作人员深入电动重卡充电站开展安全检查。冯剑桥 摄
八月的三晋大地,层峦叠翠,生机盎然。近年来,在加快建设“美丽山西”的征程中,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以守护绿水青山的坚定初心,以赋能绿色发展的务实担当,将条条“银线”化作生态动脉,用源源绿电滋养三晋青山,在黄土高原上描绘出能源革命与生态保护交融的崭新图景。
转型之路——
从“煤电独大”到“风光无限”
“煤从空中走,电送全中国。”——这是山西能源转型最生动的写照。作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我省正将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清洁电能,走出一条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发展新路,形成矿产保护、能源开发、经济效益、环境治理和绿色发展多方兼顾的全新局面。
数字是最有力的见证:2012年,全省发电装机容量为5454.9万千瓦,火电“一煤独大”,占比高达91.9%,风光等新能源仅占3.65%。截至2025年6月底,全省发电装机容量达1.61亿千瓦,接近2012年的3倍。其中,新能源装机规模达7568万千瓦,是2012年的近40倍。
装机容量的迅猛增长,带来的是绿色电能的大幅提升。2012年,全省风电发电量仅36亿千瓦时。而仅2025年上半年,全省风电光伏新能源发电量就高达602.74亿千瓦时,相当于2012年全年风电发电量的16.7倍。
我省不仅自身消纳绿电,更通过坚强电网将绿色动能远送四方。2024年,全省新能源外送电量达164.4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1.5%,覆盖24个省份。其中,绿电外送75.38亿千瓦时,创历史新高,位居全国第一,相当于为受端省份节省标煤47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38万吨。今年上半年,我省达成省间绿电交易电量97.8亿千瓦时,较2024全年增长31.12%,为全国低碳发展注入强劲的“山西能量”。
转型的背后,是电网的强力支撑与创新突破。在我省最南端的中条山沿线,一排排光伏板追光逐日,一座座风机迎风起舞,成为能源转型升级的生动图景。国家能源局2016年批复建设的芮城县光伏领跑技术基地项目,正是其中的典范。为确保这些宝贵的新能源“发得出、送得走、用得好”,国网运城供电公司攻坚克难,使220千伏朱阳站、桥头站分别提前里程碑计划7个月和6个月投产,创造了220千伏变电站建设的“山西速度”,有力保障了基地新能源的消纳。
面对分布式光伏“井喷式”发展对农村电网的冲击,国网山西电力主动创新,采用“集中汇流、升压并网”新模式。这一模式在成功试点后迅速在全省推广,有效破解了接入瓶颈。
目前,山西电网通过“三交一直特高压+14回点对网500千伏外送通道”连接华北、华东、华中三大区域,最大外送能力3162万千瓦,年外送电量占全省发电量的三分之一。
绿色建造——
电网工程与生态修复同频共振
当电网建设的脚步踏入生态敏感区,如何实现“银线穿梭”与“青山常在”的和谐共生?忻州北500千伏输变电工程给出了生动答案。
这条横跨晋北4市7县(区)的输电线路,折单长达552.8公里,新建基础、杆塔853基,线路需穿越恒山防风固沙区、五台山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太行山水源涵养区三条生态保护红线,挑战前所未有。
“传统施工在这里行不通!”业主项目部项目经理师春阳说。面对挑战,该项目部亮出“一塔一图一方案”的精细化管理法宝。在恒山段,每一基位于红线内的铁塔都经过精心设计:塔基选址精准规避滑坡和水土流失高风险区;施工范围被严格“锁死”,采用表土剥离、分层回填复耕技术,将原生土壤资源“原汁原味”归还大地;红线区域内严禁设置临时场地;跨越12条河流的46基涉河杆塔,施工窗口期精确计算,严防汛期作业。空中,无人机化身“生态天眼”,沿预设航线巡航,高清镜头实时监控每一寸土地扰动;地面,施工人员严格按图作业,将人为干扰压至最低。“无人机不只是‘监工’,更是生态‘守护者’。”监理代表杜全占道出了智慧监管的双重使命。截至今年8月,该工程已完成基础浇制439基,完成总任务的51%,铁塔组立33基,生态扰动严格可控。
忻州北工程的实践,是国网山西电力构建“大环保”管理体系的缩影。该公司已织就一张严密的环保责任网:建立“省、市、项目”三级责任体系,实现生态敏感区项目全覆盖;打造专业支撑平台,为项目全周期环保管理提供强力技术后盾。风险管控则依托生态环境风险清单、管控措施清单、责任清单,覆盖七大类、19子类、49个风险点,筑牢合规底线。过程管控更是贯穿始终:2024年,该公司强化125项环评水保报告内审,开展58次现场督查,发现并整改问题597项;对54项在建工程实施环保水保技术监督,问题整改闭环率100%;引入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巡查“空天地”一体化监管技术,让生态敏感区的扰动无处遁形。
电能替代——
描绘绿色发展新图景
国网山西电力将电能替代作为服务能源革命、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主动跟进供暖、工业、交通三大领域“以电代煤、以电代油”等各项工作,以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山西经济社会低碳转型注入绿色动能。
清洁取暖,事关百姓冷暖,更关乎蓝天白云。自2016年起,国网山西电力累计新建及改造配变容量396万千伏安,新建及改造10千伏线路5159公里,确保经营区内154.42万户清洁取暖用户可靠用电。这些举措既温暖了千家万户,更助力削减散煤燃烧、改善大气质量,为打赢“蓝天保卫战”贡献了电网力量。
推动工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电能替代是重要路径。近年来,国网山西电力积极服务2512家工矿企业实施2443个电能替代项目,新增用电量391亿千瓦时。这庞大的绿色电能,相当于替代散烧煤2242万吨,减排二氧化碳3542万吨,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粉尘污染物1098万吨,为工业发展增添绿色底色。
“中国玛钢之都”晋中太谷区的转型最具代表性。近年来,太谷玛钢企业将原来烧煤污染较重的“冲天炉”统一改造为电频炉。改造后,企业年减少标煤消耗5000余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二氧化硫、烟粉尘排放降低50%以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支持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是服务“蓝天保卫战”、推动交通运输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行动。国网山西电力全力服务电动汽车普及,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建成充电站581座、充电枪5658个,充电容量达35.13万千瓦,充电桩数量占全省近9%,形成覆盖全省高速公路、城乡及景区的“充电网”。
面对货运领域这一排放大户,国网山西电力又一次主动承担起服务绿色运输任务,在去年建成3座重卡充电站的基础上,今年在临汾、晋城、阳泉等物流枢纽和电厂周边再建5座。
青山为证,绿水长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网山西电力将以电网之力,在能源革命与生态保护的交融之路上笃定前行,守护表里山河生态底色,用绿色动能持续滋养三晋大地的绿水青山。(本报记者 王龙飞 通讯员 冉涌 赵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