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下班在文昌东街至少要堵半小时,现在10分钟就能通过!”近日,市民王先生发现,曾经反复投诉的拥堵路段变得畅通有序。这一变化得益于市数据局创新实施的“未诉先办”治理新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研判城市问题,将矛盾化解在群众投诉之前。
数据跑在前,群众烦心事“未诉先办”
今年以来,市数据局以智慧晋城调度指挥中心为“城市大脑”,创新构建民生诉求智能分析系统,打造数据赋能“一类事”联处模式。该系统深度整合12345热线、城管、综治、文明创建等民生数据400余万条,聚焦交通运输、劳动社保、城市管理、营商环境四大关键领域,充分运用DeepSeek人工智能技术,着力破解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和普遍关切的“民生大事”,建立21类民生问题数据库,实现对出租车乱收费、小区飞线充电等11类民生重点问题、300余个风险点位的动态监测,推动相关投诉量大幅下降。
赋能的关键在于用好数据。该局建立了科学高效的分析机制,紧盯12345热线中“高频、异动、一人多诉、多人同诉”等特征诉求,结合基层反映的突出问题、长期存在的重复顽疾以及上级交办的重要事项,每月精准提炼“选题”“议题”,每季明确攻坚“主题”。通过与市政府督查室会商,将问题细化分类、深挖根源,汇编成《民声热点》专报,直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形成了“发现—分析—转办—落实—监测”的强力闭环,切实将国家关于“高效办成一件事”、提升治理精细化水平的要求贯穿工作始终。
为解决多部门职责交叉导致的“踢皮球”难题,该局着力构建跨部门协同处置的长效机制,推动“共同办理”成为常态。该机制通过数据驱动的精准派单,依托智慧中枢,系统基于诉求内容、权责清单和地理信息进行智能分析,自动识别主办、协办部门,实现诉求精准“秒派”,大幅减少人工分派环节和推诿空间。对高频、复杂的跨部门“一类事”,如噪声扰民、物业管理等,通过梳理权责边界、固化处置流程,已形成10余项标准化联合处置规程。明确各环节责任主体、时限要求和协同方式,确保“事有人管、责有人担”。建立常态化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对疑难杂症进行集中会商。同时,针对专项整治(如噪声、物业),组建联合工作组开展现场核查、联合执法,变“单打独斗”为“兵团作战”,提升处置力度和效率。截至今年二季度,共形成智能监测报告23份,推动园林绿化、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扬尘污染、出租车、供暖五个“一类事”问题点位由193个下降至38个,降幅达到80.3%。
线下激活数据价值,机制赋能实体服务
数据分析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今年以来,市数据局创新模式,着力推动数据从“线上沉淀”向“线下赋能”转化,通过构建“数据落地”机制,让数据价值在实体场景中精准释放。一方面,聚焦线下数据价值挖掘,联合基层部门、企业、社区开展数据对接,将交通、医疗、民生等数据转化为优化公共服务的具体方案,如电动车充电、园林绿化安全隐患治理、公共区域车辆停放、动态调整物业服务资源等;另一方面建立“数据+机制”闭环,通过制定数据共享流程、跨部门协作规则和线下督办制度,确保数据应用转化为可操作的行政动作,例如一类事联处机制,实现问题线下高效办结。这一模式突破了传统数据分析“重研判、轻执行”的局限,形成“数据驱动—机制保障—线下落地”的全链条服务,让数据不仅“能用”,更能“真用”“好用”。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出租车投诉多、乱收费问题,该局通过分析12345热线、市长信箱等数据,精准锁定投诉量排名靠前的出租车公司、车辆及高频问题,形成数据报告并联动交通运输局开展专项整治。交通运输局依据数据研判结果,出台“重点企业约谈+高频路段巡查+计价器专项检查”组合措施,一个月内投诉量下降40%,有效提升行业服务质量。
针对电动车飞线充电问题,该局整合12345工单数据、消防隐患投诉等数据,通过热力图分析确定高风险小区。联合消防、住建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消防支队负责安全指导,社区物业安装智能充电桩。治理后,相关小区隐患同比下降60%。
针对涉及多部门的民生难题,该局依托精准的数据分析和权责梳理,优化完善了城市管理等18个领域共2580项综合类诉求事项处置流程,系统梳理出21项群众反复投诉的“一类事”问题清单,精准识别86种突出问题和300余个风险隐患点位,形成20余份深度分析报告,高效协调处置疑难复杂问题20余次,12345热线重复投诉率实现显著下降,部门协同效能显著提升。(吉丽 田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