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如磐显本色 不辱使命谱新篇

——阳城县北留镇横岭村党支部书记 刘新社

发布时间: 2022-06-28 14:54:44 信息来源: 晋城在线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横岭村位于北留镇最南端,下有5个自然村,262户,645口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102户、260人,是个名副其实的涉贫村。2005年9月,刘新社走马上任担任横岭村党支部书记,这位军人出身的村支书,从年富力强到年逾花甲,如“老黄牛”一般,为群众谋幸福,为村里谋发展,让穷沟变成了富窝,变成了网红旅游打卡圣地,成了阳城县乡村振兴的一面“旗帜”,2009年,被阳城县委、县政府评为“劳动模范”、“模范共产党员”;2013年02月,被中共阳城县委、阳城县人民政府评为“劳动模范” 2016年02月,被中共阳城县委、阳城县人民政府评为“优秀农村支部书记”、“五星级党组织书记”;2017年08月,被晋城市军分区评为“市级优秀退伍军人”、2018年03月,被中共阳城县委、阳城县人民政府评为“劳动模范” 县乡优秀党务者、乡村振兴带头人。

离军不离党,为民初心永不变

刘新社,男,汉族,中共党员,1962年11月生,1982年10月入伍,1987年1月退役,是个土生土长的横岭人。高中毕业后参军入伍,几年的军旅生涯,不仅开阔了他的眼界,而且造就了他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意志和决心。

“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上任伊始,他就带头执行挂牌值班制,改变以往村民找干部办事犹如“捉迷藏”一样的陋习,做到了门常开、人常在,脸好看、事好办。作为村里的“当家人”,刘新社从不优亲厚友、嫌贫爱富。在近年来脱贫攻坚工作中,每当惠民政策下来,总少不了有人走“后门”,但人情归人情,他公正无私,公道正派,自觉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该唱黑脸时毫不含糊。在危房改造、低保评定等工作中,他始终坚持原则,严格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办事。

2009年,村里响应上级有关部门封山育林的号召,积极与村里四个养羊户协商,希望他们放弃养羊,另谋其他产业。四个养羊户心里一万个不愿意,生在横岭,还能干点什么?如今连羊也不让养了,一家老小吃什么喝什么,孩子上学拿什么?儿子买房、结婚靠什么?可是,上面有政府号召,下面有刘书记的面子,咱不能给领导出难题。签协议,领补贴,羊群转手。没过几天,“羊倌”老王头重操旧业,又养上了羊。有干部发现情况,赶紧出面交涉。老王头狡黠地挠挠头:急等没活干,再养几天,等找着活再出手。“你可是签了协议的,私自撕毁协议要负法律责任的。”“没事没事,正联系着呢,找到活立马出手。”老王头态度很好。

过了几天,在村干部的一再督促下,老王头的羊又卖了。

没过几天,老王头又买了一群羊。

“咱村就在林区边上,你不能养羊。现在有卫星监控,你的羊群进入林区,要受处罚的。”村干部仍旧善意提醒。

“就出手就出手,一有了活就出手。”老王头的态度仍旧很好。

如此往复三四次后,年轻的村干部带着情绪向刘新社建议:这是在戏耍领导,真不行咱就上报林业部门,让老公家出面处理。

刘新社比谁都着急。他太了解老王头了,业无一能,专无一长,别人驾轻就熟种西瓜,他连西瓜也伺候不了,除了放羊,再无其他本事。总得给老王一家留一口饭吃啊。可是,横岭恰恰就在封山育林的敏感地带。

这年冬天,刘新社从林业部门给老王头带回一张委任状,林业部门任命他为森林防护巡查员。老实巴交一辈子的老王头,年届花甲竟然成为挣“国家工资”的森林防护巡查员,那份感动,除了奔涌而出的眼泪,还是眼泪。他紧紧拉着刘新社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刘新社对老王头约法三章:不能让任何牲畜进入林区,包括你自己的羊;你可以养羊,但不能超过十只;你可以到山上放羊,但只能到林区边上。“行!行!行!”老王头发誓,保证说到做到。老王头的问题,至此彻底解决。

多年来,刘新社用自己宽厚的爱,在横岭勾织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家庭的和谐大网,这张网上,有精明能干的张三,有爱钻研的李四,有为人活络家境殷实的赵六,也有死脑筋不开窍的老王头。刘新社,用自己对村民的理解和厚爱,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信赖。

退役不褪色,不畏艰难架“金桥”

2011年,一场大风吹倒了横岭到山下机井的19根电杆。老百姓没水,十万火急!刘新社第一时间找到供电所,希望他们尽快兵发横岭,抢修线路,恢复供水。“那是高压线,重新架设至少需要40万。”供电所值班人员按部就班履行告知义务。“什么?就四十万?十几万还不行?”值班员工笑了:躺在担架上的病号,还敢和主刀医生讨价还价?“二十万,二十万行吗?”“少一分都不行。你们横岭山高沟深,架设电线成本太高,四十万还不知道够不够。”

面对重重压力,刘新社敢说敢干的军人的血性脾气上来了。他一扭头走出了供电所,一边安排村里组织车辆到邻村拉水为村里百姓供水,一边组织“两委”班子组成抢修队,爬上了山岭。苦战25天,总耗资6.7万,刘新社他们完成了全部19根电杆的重新架设。从此,干部成了村民开山的“路”、过河的“桥”。

横岭村山清水秀、风光秀丽,虽近邻九女仙湖景区,却因沟深路险,坡陡弯多,无人问津。刘新社看在眼里、急在心上。2012年,他决心启动横岭至石苑全长7公里的乡村旅游公路建设,人们向他投来不信任的目光:要跨越近百米宽的深沟,在40多米深的峭壁上架起一座桥,那不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吗?钱,从哪里来?技术,谁把关?

不服输的刘新社,从此走上了漫漫“化缘路”。北留政府,隔三岔五要;县内大煤矿,挨家挨户要;县市交通部门,软磨硬泡要。竹林山煤矿、伏岩山煤矿、屯城煤矿……但凡有营业执照的煤矿,他都去;皇城相府、环城酒店、商贸公司……但凡有名头的企业,他都去;上级部门、主管单位,他更跑得勤。由生人跑成熟人,由熟人跑成朋友,无论跑哪个单位,无论开场白有多长,临了总要有一句话:小康路上,请拉横岭一把。

诚心所致,金石为开。一年后,建桥的钱,终于筹措够了。呈送到市交通主管部门的报告也得到批复,可行性报告、建筑设计、建筑许可、地质评估、实地勘察、专家评议等等环节按程序一一完成,2014年9月,小涧河横石公路大桥开工。他却更加吃紧了!在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天天吃住在施工队,进料、出库件件精打细算,打桩、垒墩事事紧盯不放。直到2016年,长90米、宽7.5米、高41米的横岭桥顺利竣工,“天堑变通途”,擘画的乡村振兴蓝图有了坚实的基础。

换装不换志,带领群众闯“富路”

横岭村地处山顶,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种西瓜有独特的优势。刘新社认准目标,亲自带领村民到外地参观学习,引进新品种,引导村民播种优质西瓜100亩。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他每天戴顶草帽守在田间地头,亲历督促村民浇水、施肥、除草。到了西瓜成熟的季节,他又跑上跑下,跑进跑出,大张旗鼓地宣传。2019年7月下旬,“横岭村西瓜旅游文化节”隆重开幕,十多万斤西瓜很快被销售一空!如今,村里的西瓜种植面积从100亩发展到了200多亩。仍有不少村民争着抢着要求重植。皮薄、肉厚、汁甜的横岭西瓜,早已成了横岭人的“金字招牌”!

“横岭西瓜”一下打通了横岭旅游的“末梢神经”,刘新社又多方筹集资金1300多万元,组建成立了黄龙台旅游公司,先后建成了国旗大道、紫藤漫步、桃花长廊、观景平台,修建了观光步道、游客接待中心、停车广场,以及3处集观光、休闲、住宿为一体的风情小木屋,配套了灯光音响、垃圾桶、水冲厕所等,实现了与九女仙湖景区、栖龙湾景区的对接贯通,带动发展农家乐10余户。与此同时,村里还发展优质糯玉米300多亩。并成功举办了首届横岭糯玉米文化节、“千人快闪节”、“红叶观光节”,吸引游客10万余人。还帮助村民开发出了具有北留特色的麦芽枣糕,进一步拓展了群众的增收渠道。

被人遗忘数百年的横岭,火了……豫字开头的大巴车带着河南的游人来了,冀字开头的大巴车带着河北的游人来了,晋M开头的大巴车带着运城的游人来了,长治的,晋城的,高平的,沁水的,外地的,本地的,赏风景的,尝西瓜的,买玉米的……瓜棚外吃客排长队:好,这个西瓜好;餐饮摊电话不断:快,熟饸饹,有多少送多少,要快!

观景台上,人手一部手机,都在争相留下眼前醉人的美景:俯瞰九女仙湖,九女仙台犹如一块五彩的宝石镶嵌在一块湛蓝的翡翠上,游艇驶过,身后激起的水花宛若拖着成串的碧玉。玻璃桥上不时传来孩子们的尖叫声,让整个景区瞬间蒙上一层童话般的色彩。烽火台上的廊道里,几副棋盘周围,清一色的花甲老人,几个捉对厮杀的老人背后,自觉不自觉地已分为两个阵营,支招的,指责的,叹息的,应有尽有。

“乡居仙境、慢享横岭”,漫步在横岭村的道路上,绿树成荫,房景交融,鸟鸣悠然……今日的横岭已是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刘新社,这个热心而倔强的老兵,在横岭这块传奇的土地上,继续谱写着更有内涵、更具特色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