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肖敏:软硬结合 全面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

发布时间: 2021-04-06 09:41:49 信息来源: 太行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软硬结合 全面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

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主任 王肖敏

院前医疗急救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医疗救助、重大活动保障、突发公共事件紧急救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新一轮“晋城的事,大家想、大家说、大家干”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针对全市院前医疗急救实际情况,我们要认真落实新形势下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为目标,软硬结合,大力推进院前医疗急救网络建设,逐步加强院前医疗救助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加快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人民健康需求相适应的院前医疗急救服务体系。

一要合理布局院前急救网络。按照“整合资源、合理配置、提高效能”原则,积极构建覆盖全市的院前急救网络。加强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指挥调度能力建设,重点推动县级独立型急救中心建设;按照我市“一体两翼、协同发展”城市空间战略布局,新增丹河新城、东南新区、金匠园区3个医疗急救分站(点);各县区建立县级急救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三级急救网络,加强对乡村医生的培训,充分发挥乡村医生在院前医疗急救中的作用。

二要建设功能完备的急救中心(站)。按照《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和《急救中心建设标准》的相关要求,加强对急救中心(站)建设的投入和指导,确保急救中心(站)建设符合标准。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建设AHA、ITLS、NDLS等急救培训基地,配备必要的培训设施,以满足院前医疗急救专业人员及社会公众急救技能培训需求;建设传染病洗消、应急物资分储、医疗垃圾处理、救护车存放消杀等功能用房,以保障日常急救工作规范高效开展和院感防控需求。

三要加强急救车辆等急救运载工具和装备配置。根据国家关于市域内每3万人配备1辆救护车,县域300%估算人口基数每3万人配备1辆救护车,至少40%为负压救护车的标准,加快急救车辆配备与更新,逐渐达到全市200辆左右救护车标准。此外,按照我省急救车辆分类配置要求和急救装备配置标准,在市急救中心配备应急指挥车、物资装备车、洗消车、战地救护车、特种医疗救援车各1-2辆,合理增加抢救设备、诊疗设备、创伤固定设备和搬运设备,满足院前医疗救援需要。

四要健全完善急救人才补充流动机制。积极争取相关部门支持,研究落实激励政策,统筹解决院前急救机构人手不足、人心不稳、能力不强等问题。创新实施急救人才自主招聘,改革招聘和使用办法,补充专业急救队员缺口;建议将院前急救纳入住院医师规培范围,有效补充急救力量;建议将二、三级医院急诊科、ICU医师到急救中心对口支援作为晋升中高级职称服务基层的统一要求,加大急救人才补充力度;选定综合医疗机构作为急救人才临床培训基地,加大急救人才良性循环培养;启动院前急救岗位与市内各医院综合医疗岗位转岗模式,保持急救队伍战斗力。

五要加强院前医疗急救信息化建设。优化院前急救指挥调度系统,积极建设并应用急救分级调度系统(MPDS),实现精准调度,提高反应能力;建立全市院前医疗急救业务管理平台,统一急救中心(站点)业务数据标准和数据交换接口,先期实现市县二级急救信息联网;推广5G技术在院前急救领域应用,实现院前急救车载监控系统、全市院前急救病历电子化、救护车执行任务沿线绿波控制、救护车生命体征传输等功能;推进院前急救智能应用管理,建立急救站点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站点药品及物资的采购、储备、调配模块化管控;推进急救信息与电信、公安、交通、消防、应急管理、居民健康等信息共享与联动,提高医疗急救效能。

六要完善院前院内急救衔接机制。推动院前医疗急救网络与市内各医院院内急诊有效衔接,落实首诊负责制,规范院前院内工作交接程序,建立院前院内一体化绿色通道,提高救治效率。建设市急救中心和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救治中心实时交互智能平台,推行急诊急救一体化建设。


责任编辑: 靳驰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