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如山的力量

——太行精神述评

发布时间: 2021-11-09 08:54:06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

艰苦奋斗的西沟。

国内首部红色浸入式实景体验剧《太行山上》剧照。

太行干部学院。

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峪。

壮美太行。


巍巍太行山,以其雄健壮伟的体态,纵卧在祖国北方广袤的大地上。它气势磅礴,巍峨险峻,绵延千里,宛如一条巨龙。它西阻黄土高原的流金飞沙,东偎华北平原的坦荡沃土,北临漠北塞外的茫茫风雪,南衔世界屋脊的源泉甘露,从古至今,这里积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无尽内涵。
  “雄浑壮太行,嘶马啸北风”。尤其80年前那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八路军挺进太行山,发动群众,创建敌后根据地。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太行根据地的广大军民团结一心、前赴后继,与日寇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铸就了伟大的太行精神,为夺取抗战胜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谱写了中国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光辉灿烂的篇章。


正是在太行山上,空前的意志与团结筑成共御强敌的铜墙铁壁,形成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

险峻的太行山,古来兵家必争。千百年来,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坚贞不屈、勇敢善良的太行人民。历史上长期的烽火连绵,曾给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带来诸多困难、灾难。但太行儿女总是能以中华民族特有的顽强无畏的抗争精神,用勤劳、勇敢和智慧,谱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北平、天津相继失陷,日寇以20万兵力沿平汉、津浦、正太、平绥各铁路线大举进犯。11月,太原被日寇占领,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华北地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危急关头,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大旗,号召全中国人民、军队和政府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侵略。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以“坚持华北抗战,八路军与华北人民共存亡”的决心,挺进山西抗日前线。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前方总部、第一二九师开赴太行山区,以太行山为中心,发动群众,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领导敌后抗战。从此,高山连绵的太行山区出现了一支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与日寇浴血奋战的抗日军队。
  一寸山河一寸血,从平型关大捷到夜袭阳明堡,从反九路围攻到百团大战,从黄崖洞保卫战到韩略村伏击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太行抗战,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日寇的疯狂进攻,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抗战烽火炽热地燃烧在太行山上。在八路军总部“三进三出”的武乡县,“当代花木兰”王九焕剪掉长发、女扮男装投奔八路军,勇敢作战、出生入死的故事仍在流传,当时136万人口的长治市,9万人为国捐躯。
  回顾烽火岁月,全太行区有26万人参加了人民军队,有17万优秀儿女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生产、战斗等各条战线上,涌现出3000多名人民功臣和英雄模范人物。太行儿女不畏强暴、奋勇杀敌,同仇敌忾、全民参战,倾尽所有、踊跃支前,生动演绎了“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军装、最后一碗米用来做军粮、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到战场”等一幕幕感天动地的悲壮场景,谱写出“太行奶娘”“三女跳崖”等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百折不挠、艰苦奋斗,万众一心、敢于胜利,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太行精神。
  这凝聚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和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根本价值取向在于为了民族和人民利益。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拯救和振兴中华民族的领导核心,充分体现了太行儿女的英雄气概,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伟大民族。当年的太行抗日根据地作为“最前面的战略基地”,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如今在这片沃土上,太行精神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丰富,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完善。长治是太行精神的主要孕育地,现存的784处革命遗址,见证着这红色土地上的铁血荣光。

光荣胜利的太行山,不断将历史和故事转化为代代相传的力量,激励着每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努力奋斗

长治市武乡县位于太行山西麓,这里曾是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北方局所在地。作为当年的抗战中枢,中国共产党领导八路军和太行儿女在这里前赴后继,谱写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篇章。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坐落于武乡县城西,是一座全面反映八路军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大型革命纪念馆,从1972年7月开放至今,观众接待量由年均2万人次跃升至80万人次,早已经成为太行精神的生动课堂。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09年5月来山西视察期间,就专程瞻仰了纪念馆。他强调,要结合新的实际与时俱进地大力弘扬太行精神,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对党对人民对事业的忠诚;坚持执政为民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锤炼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始终保持知难而进、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坚守党的政治本色,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历史是一片深邃的海洋,总以激荡而又清脆的涛声震撼着我们的心房,当年一幕幕的波澜壮阔,如今都成了融入生命的画卷。纪念馆里讲解员的解说总是那样的情深,“太行精神是敌后抗日军民用鲜血和生命浇灌的精神之花,她既是八路军和太行人民战胜日寇的民族魂,又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擎天柱,更是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用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继承和弘扬太行精神。”
  1951年8月20日,毛主席就委托晋冀鲁豫慰问团分团团长杨秀峰(原边区政府主席)率领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带着他的亲笔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和中央人民政府致老根据地人民的慰问信,专程到刚刚愈合了战争创伤、沐浴到和平阳光的太行老区,慰问曾经战斗和生活在这里的干部和群众,希望老区人民发挥根据地特有的政治优势,继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再立新功。
  邓小平同志曾经在太行山上生活、战斗了八年之久。他不仅与刘伯承一道率领一二九师,战斗在烽火连天的太行山上,而且一度代理中共中央北方局书记并主持八路军总部工作。在1944年的太行区杀敌英雄和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讲演中,他就曾提出“有觉悟、有创新意识、有本领、有群众观念和有民族精神”五个本质特征,正是他亲笔题写了“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馆名,太行老区人民至今还亲切地称呼他为“邓政委”。
  2020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视察时指出,山西也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是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闻名中外,太行精神、吕梁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都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为山西发展提供精神力量。
  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当中的伟大精神,太行精神始终受到中共中央的高度重视。作为精神之源,她不断转化为一种气势磅礴和代代相传的力量,激励着每个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努力奋斗,推动着每个阶段民族复兴事业的蓬勃发展。

从不怕牺牲到无私奉献,不朽的精神如同巍峨的太行,屹立于辽阔天宇间,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随时捧出自己的肝胆

太行精神是不怕牺牲、不畏艰险的英雄气概。抗日战争时期,太行根据地上演了一幕幕荡气回肠、不屈抗争的英雄史诗。时至今日,八路军太行纪念馆里有关左权将军的故事,仍然催人泪下。在抗日战争中,多少共产党人和人民子弟兵英勇杀敌,前赴后继,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又有多少太行儿女武装起来,走向战场,直至流完最后一滴热血。投笔从戎的大学教授,爱国归侨的巾帼英雄,知名的,未名的,无数人表达出的英雄气概使日本侵略者认识到不可能“速亡”中国,也让中国人民增强了抗战胜利的民族信心。抗击侵略者的正义之战必胜,中国人民一定要把日本侵略者赶出去,这是那个时代响彻在太行云霄的最强音。据不完全统计,晋绥军区指战员牺牲1.3万多名,晋察冀军区指战员牺牲7.1万多名,他们为雄壮的太行山脉增添了血染的风采,也最终汇聚起战胜日本侵略者的磅礴力量。
  太行精神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展现的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在一个封闭落后的山区坚持抗战;在一个没有任何物资接济和给养的环境中发展壮大;一个只有“小米加步枪”的军队,打败了拥有精良军备、数倍于自己的疯狂侵略者,军民遭遇了多少艰难困苦,又经历了怎样的浴血奋战。最艰苦的岁月里,八路军总司令亲自开垦,政委带头纺线,没有粮食自己种,没有衣物自己织,没有水源自己挖,“小平桥”“伯承桥”至今见证,共产党赢得了群众,赢得了战争,并把太行山这个党领导下的抗战坚强堡垒,发展成中国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前进基地。
  太行精神是为民族解放万众一心、敢于胜利的宝贵品质。在太行山上,军民团结、万众一心是走向胜利的法宝,有了民心所向、民意所归、民力所聚,太行军民构筑起众志成城的铜墙铁壁。仅“百团大战”期间,太行区民兵就参战538次,参战总人数近六万人。先后有15万名太行儿女加入中国共产党,60多万名热血青年参加八路军。“村村像军营,人人都是兵,抗日根据地,一片练武声”,伏击战、麻雀战、破袭战、围困战、窑洞战使敌人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担架队、运输队、警戒队,运送物资,救护伤员,使战争的军需供应和战勤服务得到了充分保障,军力民力的完美结合,创造了伟大的胜利和奇迹。
  太行精神是为人民利益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朱老总,我还要把三儿子送上战场,让他跟着你打鬼子,为他两个哥哥报仇。”这是实景剧《太行山上》里的一幕,也是当年的真实写照。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讲解员田悦慧说,事实上“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在当年屡见不鲜,大家都同仇敌忾,不把侵略者赶出去誓不回家。太行抗日根据地作为第一个敌后根据地,从1937年10月到1944年10月,太行根据地第一二九师主力部队对日伪军作战共19777次,毙伤日伪军120241名;太行区的民兵、自卫队在抗战期间共作战33716次,毙伤俘日伪军11409名。进入解放战争时期,太行区又有144267人加入到人民子弟兵的行列中,近8000名干部陆续调往全国各地,为全中国的解放作出了太行根据地特有的贡献。也许你没到过太行山,但它屹立于辽阔天宇间,只要祖国和人民需要,随时捧出自己的肝胆。

精神的感召历久弥新,愈奔流向前,愈显示其宽广激越,历史见证的不灭的灯盏,成为我们永远向前的坚定力量

太行山高,可以呼远。历史的车轮驶入了解放战争时期,以上党地区为核心的晋冀鲁豫解放区,处在了特殊的战略位置上,太行解放区军民为保卫抗战胜利果实,打响了上党战役。位于长治上党区苏店镇北天河村的上党战役刘邓指挥部旧址,陈列众多的史料再现了这场发扬太行精神的战斗,太行区仅7天时间就有4.5万多名民兵和自卫队队员加入正规部队,屯留1.8万多名妇女组成战地宣传队、护理伤员组和后勤服务组,原计划调平顺县1500名民兵支前,报名的就有2700多人,还有4300多人参加了民工运输队和担架队。
  此后,“刘邓大军”又从太行革命根据地出发,千军万马出太行,取得了千里跃进大别山的胜利。太行精神也正是随着这支队伍得到了发扬光大,最终汇入了中华民族革命精神的滚滚洪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太行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不仅使太行精神播撒到神州大地,而且不断地丰富和发展着太行精神。
  太行精神的本质,决定了她不仅是一个由特定的历史事实、特定的历史地域和特定区域人民所孕育的崇高品格,而且更是随着时代与社会不断发展、不断丰富、不断更新的永恒精神。她虽然产生于抗日战争的特殊历史年代,孕育于太行革命根据地,但她并没有随着历史而消逝,而是作为一种民族精神,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愈发显示了她历史的长久性、范围的普遍性和现实的指导性。
  在太行山深处的西沟村,萌生了最早的农业生产互助组并由此孕育、推动农业生产合作社出现,推进农村组织变革、生产力大步提高。也正是在这里,申纪兰发动、组织妇女下地劳动,让男女同工同酬在这个太行山脚下的小山村里率先实现,并倡导推动其写入宪法。
  南太行有七条著名的挂壁公路,五条在山西境内。为打通这致富路、幸福路,太行人民用血汗和双手,甚至是生命,在头顶壁立千仞、脚下万丈深渊的太行山深处一锤一钎地砸响着太行精神。
  无论何时,太行儿女都始终保持着那份赤子之心,始终保持着红色基因里的赤诚担当和奉献。黎城县一位叫郭海波的农民,7年时间上山近百次,背回21位烈士遗骸进行安葬。
  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武乡境内,红色热土上,从勇敢刻上羊肠路,到山前铺就高速路,从光荣写进每一户,到幸福洒满千万户,摆脱贫困的老区正激活红色基因,依托文旅融合,打造全域旅游新高地。
  成立于2017年的太行干部学院,到目前共举办各类班次1011期,培训学员70268人。她既是一个载体,也是一个平台,更是窗口,全方位检视着太行精神的践与行。她所在的长治,正在伟大的太行精神滋养下,向着省第十二次党代表大会提出的建设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现代化太行山水名城的目标奋斗。
  巍巍太行山,滔滔漳河水,从铁马兵戈到欣欣向荣,从黄土漫卷到绿意盎然,太行精神一直激励我们奋勇前进。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回眸历史,仍然可以感受到太行精神超越时空的强大力量和永恒价值,就像一条在时代沃野中奔腾不息的长河,距离源头愈远,愈能够显示其宽广和激越。(记者李家鸣)


责任编辑: 靳驰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