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产业打通脱贫路

发布时间: 2020-10-12 09:18:35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阅读提示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几年来我省合力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不断完善“五有”机制,贫困地区脱贫产业快速发展,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步伐明显加快。据统计,全省127.6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靠特色产业脱了贫。

突出特色 提升脱贫产业水平

“今年的黄花产量整体不错,价格也好,是个实打实的丰收年。”10月9日,大同市云州区志海黄花专业合作社监事杨旗跟记者说起黄花满脸自豪。

目前,大同市云州区黄花种植面积17万亩,年实现产值6.1亿元,贫困人口人均1亩黄花,确保了稳定增收脱贫。

黄花助农脱贫是我省特色产业扶贫的一个缩影。2016年,我省出台《关于坚决打赢全省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特色产业扶贫工程居脱贫攻坚八大工程之首,全力实施特色农业产业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电商扶贫和光伏扶贫四个专项行动,在贫困县发展产业扶贫基地万余个,58个贫困县都培育了2个-3个特色主导产业。我省构建贫困村“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大同市云州区“黄花铺出扶贫黄金道”、平顺县“药草飘香富万民”入选全国产业扶贫范例。

——做强特色农业主导产业。扎实推进杂粮、果业、蔬菜、中药材等七大扶贫产业,组织实施“8311”产业扶贫项目。目前,贫困县创建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34个,创建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7个,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7个、封闭示范片37个。

——做优乡村旅游新产业。全面推进3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大力推进黄河一号、长城一号、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设,12个贫困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9个村入选全省首批AA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上线山西旅游扶贫地图。创新景区带动、农业旅游、古村旅游、特色小镇等扶贫开发模式,让贫困群众共享旅游扶贫开发利益。

——做精电子商务新业态。延伸农产品网销上下游服务链,52个贫困县建设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电商服务覆盖贫困村6916个。上线供销“农芯乐”电商平台,建设贫困村电商网点4000个以上,全省邮政普遍服务网点乡镇覆盖率和建制村直接通邮率100%。

——做大光伏扶贫产业。从2014年试点起步,我省光伏扶贫建成电站总规模294.4万千瓦,惠及9381个村,帮扶贫困户61.9万人,光伏扶贫收益实现贫困县贫困村全覆盖,获中国能源产业扶贫政府创新奖、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做好生态林产业。联动实施退耕还林奖补、荒山绿化务工、森林管护就业、经济林提质增效和特色林产业增收“五大项目”,全省发展干果特色经济林334万亩,惠及贫困户14.1万户35.3万人。山西组建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的脱贫模式在全国推广,并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随着我省贫困地区脱贫产业快速发展,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步伐明显加快,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收入从2015年的2327元增加到2019年的7930元,年均增幅35.9%。

勇于创新 破解产业扶贫难点

为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我省出台《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的实施意见》,全力构建贫困村有脱贫产业、有带动主体、有合作经济组织,贫困户有增收产业项目、有劳动能力的有技能的“五有”产业扶贫机制,从根本上破解了产业扶贫到村到户不够精准的问题。

组织编制了“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58个贫困县特色产业扶贫规划和10个深度贫困县农林主导产业培育规划,形成了“1+58+10”的产业扶贫规划体系,构建了“东药西薯、南果北杂、中部蔬菜、面上干果牧业乡村游”的脱贫产业格局。重点实施特优区和产业园创建等行动,深入推进特色农业扶贫。

同时,省市县出台一批财政支持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助力产业扶贫稳步推进。据统计,2016年以来,财政累计安排扶贫资金1108.4亿元。省级设立扶贫周转金,总额达46.64亿元。在贫困县建立产业发展技术专家组135个,选聘产业发展指导员17277人,覆盖9931个村123.7万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式开展培训,累计培训贫困村致富带头人2.53万人、贫困人口150余万人次。全省有1500多个龙头企业、4万多个农民合作社参与扶贫,龙头带动、全民参与的扶贫格局基本形成。

对于10个深度贫困县,我省创造性地出台《关于“一县一策”集中攻坚深度贫困县的意见》《山西省深度贫困县农林脱贫主导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每个深度贫困县量身定制共享政策、专享政策,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持续打出政策、资金、项目“组合拳”,扶贫扶智加扶志。天镇县红芸豆产品远销韩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年创汇8000多万元,带动83个贫困村5042户贫困户户均增收2000元,昔日“糊口粮”正转变为今天的“脱贫豆”。

多措并举 促进产销无缝衔接

“9月份,‘消费扶贫晋力晋行’农特产品产供销国企专场对接洽谈会,50多家国有企业负责人参会,企业听说我们的木耳、香菇产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舜王坪,小米、蜂蜜、辣椒酱是贫困户自产的,订购特别踊跃。”10月8日,沁水县山西金田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晓霞向记者介绍。

近年来,我省出台《关于开展消费扶贫促进精准脱贫的若干措施》,采取农特产品进机关、企业、学校、医院和军营,“五进”对接承销、龙头企业带销、宣传推介展销、商场超市直销、电子商务营销、基地认领订销、旅游带动促销、帮扶单位助销和劳动就业推销的“五进九销”方式,促进贫困地区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服务变劳务。累计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87.56万吨、88.45亿元,让农产品卖上了好价钱、农民有了好收成、市民买到好东西、扶贫建立起好机制。“消费扶贫进机关”模式和“农业认养”模式入选全国消费扶贫典型案例。

为了实现产销无缝衔接,我省线上线下齐发力,依托阿里巴巴、京东商城、乐村淘等电商企业开展“山西品牌网上行”等活动,推动美特好等大型超市与贫困地区进行农超对接,提升了农特产品知名度。省内省外齐发力,举办山西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组织参加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和交易会,拓展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市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省及时出台《关于克服疫情影响确保贫困群众产业就业增收有关政策措施》等一批政策,确保增收产业稳定发展,化解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组织经销企业与北京新发地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达成果蔬产销对接协议3.2万吨,订单金额1.56亿元。

我省近年来还制定贫困地区品牌农产品目录,收录58个贫困县347家农产品向全国推介,“三对三扶三分强”扶贫模式入选全国农业企业产业扶贫范例。


责任编辑: 张娅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