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件事,习近平实地检查

发布时间: 2020-05-13 16:00:00 信息来源: 新华网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据新华网 05月13日)

  新华网记者 雷东瑞

  【学习进行时】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对于破坏生态环境问题,他不仅扭住不放、一抓到底,还亲自赴实地检查。新华社《学习进行时》原创品牌栏目“讲习所”整理出其中的四个故事,与您一起感受习近平保护生态环境的坚定决心。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西考察。这是5月12日中午,习近平在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考察汾河水治理及沿岸生态保护、城市环境建设等情况。 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5月12日,正在山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汾河太原城区晋阳桥段,听取太原市汾河及“九河”综合治理、流域生态修复等情况汇报。

  2017年6月,习近平在山西考察时提出让汾河“水量丰起来、水质好起来、风光美起来”的要求。为提升汾河水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太原市开展了“九河”综合治理工程。这次再到山西,习近平沿河岸边步行察看汾河水治理及两岸生态保护、城市环境建设等情况,对太原汾河沿岸生态环境的沧桑巨变表示欣慰。

  生态环境保护,习近平一直十分重视。近年来,从秦岭到祁连山,从长江到洱海,对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习近平坚持动真格、出实招,始终扭住问题不放、一抓到底,还亲自赴实地检查,在全社会引起极大反响。

  2020年4月20日至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陕西考察。这是4月20日,习近平在位于秦岭山脉东段的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月亮垭,察看秦岭自然生态,了解陕西省吸取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问题教训、抓好生态保护等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六次指示批示,掀起秦岭生态整治风暴

  秦岭素有“国家中央公园”之称,是我国一道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然而,一些人盯上秦岭的好山好水,企图将“国家公园”变为“私家花园”,违规、违法修建别墅乱象屡禁不绝,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习近平先后6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

  2014年5月13日,习近平第一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陕西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关注秦岭北麓西安段圈地建别墅问题。

  2014年10月13日,习近平第二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务必高度重视,以坚决的态度予以整治,以实际行动遏止此类破坏生态文明的问题蔓延扩散”。

  2015年2月到2018年4月,习近平又连续三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2016年2月,在对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木里矿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所作的重要批示中,专门提到秦岭北麓西安境内圈地建别墅问题,并且强调“对此类问题,就要扭住不放、一抓到底,不彻底解决、绝不放手”。

  2018年7月,习近平第六次作出重要批示:“首先从政治纪律查起,彻底查处整而未治、阳奉阴违、禁而不绝的问题。”当月下旬,中央专门派出专项整治工作组入驻陕西,展开整治行动。

  1194栋违建别墅被彻底整治,4557亩土地被收归国有,一批相关责任人被严肃处理,最终换来违建别墅区域全面复绿,秦岭北麓又恢复了昔日宁静美丽。

  前不久,习近平到陕西考察,首站就来到秦岭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海拔1700米的月亮垭,习近平强调,秦岭违建是一个大教训,要深刻吸取秦岭违建别墅问题的教训,痛定思痛,警钟长鸣,以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决不能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2019年8月19日至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甘肃考察。这是20日下午,习近平在中农发山丹马场有限责任公司一场考察,实地了解祁连山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情况。 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推动解决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

  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曾经,开矿、建水电站、旅游让祁连山热闹非凡,过度无序开发,让脆弱敏感的生态系统负重超载,山体破坏、植被剥离,给祁连山留下了沉重的创伤。

  对于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习近平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紧解决突出问题,抓好环境违法整治,推进祁连山环境保护与修复”。

  在习近平关心和推动下,2017年2月12日至3月3日,由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门组成中央督查组就此开展专项督查。

  此后不久,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听取督查情况汇报,对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破坏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刻剖析,并对有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

  2019年8月,习近平考察甘肃期间,来到祁连山北麓大马营草原的山丹马场,实地查看祁连山生态修复保护情况。114宗矿业权全部退出,部分水电站实现关停,核心区居民全部撤出……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习近平给予肯定:“这些年来祁连山生态保护由乱到治,大见成效。”他叮嘱当地干部,要正确处理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环保、可持续的产业,保护好宝贵的草场资源,让祁连山绿水青山常在,永远造福草原各族群众。“我们发展到这个阶段,不能踩着西瓜皮往下溜,而是要继续爬坡过坎,实现高质量发展,绿水青山就可以成为金山银山。”

  2018年4月26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是座谈会前,习近平于25日上午乘船沿江察看两岸生态环境和发展建设情况。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两次座谈会,为长江治理开出治本良方

  长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和珍稀水生生物的天然宝库。然而,由于多年来的无序利用和过度开发,长江水质持续恶化、生态功能退化,生态环境形势严峻。习近平痛心地形容长江“病了,病得不轻”。

  全国人代会、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在多个重要场合,习近平反复强调,涉及长江的一切经济活动都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

  为治好长江,习近平亲赴长江上游和中游实地考察,为长江诊“病因”,找“病根”。

  2016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主持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2018年4月,习近平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他再次强调,“要加快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格局”“提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思想认识,形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行动自觉”……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习近平给长江开出的治本良方。

  抓实抓实再抓实——港口码头、工厂车间、渡轮甲板、三峡大坝,搬迁居民区、生态保护区,青海湖、洞庭湖、嘉陵江……长江上下,到处留下习近平的身影。无论到哪儿,他都反复叮嘱要加大工作力度,保护好长江生态环境,“绝不容许长江生态环境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继续恶化下去,一定要给子孙后代留下一条清洁美丽的万里长江!”

  2020年1月19日至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云南,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向全国人民致以新春祝福。这是20日下午,习近平在昆明滇池星海半岛生态湿地考察调研。 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立此存照” 给子孙留下最好的洱海

  洱海是云南第二大淡水湖,是闻名遐迩的高原明珠。然而,随着流域内经济发展、人口聚集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洱海水质一度受到越来越严重的影响。

  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考察调研时,专程来到大理市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洱海湿地生态保护情况。他和当地干部合影后说:“立此存照,过几年再来,希望水更干净清澈。”他反复叮嘱,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

  习近平强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

  2016年7月15日至8月15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进驻云南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工作。

  2018年6月5日,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再次进驻云南,开展环境保护督察“回头看”。

  ……

  今年1月,习近平到云南考察时,察看滇池、抚仙湖、洱海水样和滇池生物多样性展示。他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只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锲而不舍,久久为功,就一定能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习近平心中,保护生态环境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他多次引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的论断告诫人们,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中国建设现代化,决不能重复“先污染后治理”“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决不容许“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要站在为子孙计、为万世谋的战略高度思考谋划,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银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习近平对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扭住不放、一抓到底的深意所在。


责任编辑: 靳驰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