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商环境是县域经济的“晴雨表”,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器”。近年来,阳城县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聚焦企业群众“急难愁盼”,以“服务下沉、流程精简、效能聚合、障碍整治”为抓手,打出一套政务服务创新“组合拳”,让办事更省心、发展更安心,为县域经济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服务沉下去,民心暖起来
“以前办社保得往县城跑,现在社区就能办,太方便了!”润城镇洎水新村社区居民的点赞,源于阳城县构建的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为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该县组建近1600名党员骨干组成的“红色代办队”,在全县设立366个代办专窗,将社保、医保等71项高频服务直接延伸至村(社区)。截至目前,该县“村能办”服务已超12万件,其中红色代办占比42%,“村级吹哨、镇县响应”的机制,让便民服务既有“人情味”又有“加速度”。
不止于基层服务,阳城还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从教育入学、新生儿出生到道路运输经营,多个与群众生活、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事项实现“集成办理”,其中“军人退役一件事”改革被国家退役军人事务部官网报道,成为全省推广的典型案例。在道路运输领域,“信用承诺+容缺受理”模式让证件补办实现“短时限、零费用”,切实减少群众跑腿次数。同时,免费刻章、复印打印、证照寄递等“零成本”服务,以及为31户“个转企”经营户每户发放4200元补贴的举措,让经营者轻装上阵,全力投入生产。
流程瘦下来,效率提上去
“以前项目立项要跑多个部门、等半个月,现在签个承诺就能拿批文,省了不少事!”谈及审批改革,当地一家企业负责人竖起了大拇指。针对政府投资和企业核准类项目,阳城县创新推出“双承诺免评审”机制:符合条件的项目,由设计单位和建设单位作出合规承诺后,审批部门直接出具批复。今年上半年,已有11个项目通过该模式快速立项,平均每个项目缩短审批时限约10个工作日。
工程建设领域的“瘦身”改革更显力度。通过取消冗余环节、合并同类事项、整合申报材料,该县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事项从20项精简至15项,申报材料从143项压减至71项,承诺办理时限从80个工作日压缩至30个工作日,小型简易项目最快10个工作日即可办结。此外,“一个项目、一支代办团队、一张审批清单”的“保姆式”全代办服务,为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提供全程指导,让企业不再为审批流程“犯愁”。
资源聚起来,效能叠起来
走进阳城县政务大厅,“综窗改革”带来的变化一目了然:工作人员统一着装、精神饱满,企业群众不用再“找窗口”,随便一个综合窗口就能办理绝大多数业务。
为提升服务效能,该县通过三项举措推动政务服务升级:实行晨会制度与服务巡查,强化人员管理;扩大无差别受理范围,90%以上办件量实现“一窗受理”,51%以上办件量实现“受审合一”;明确前台受理与后台审批职责,让流程衔接更顺畅。这一系列改革,让办事从“进一门”向“跑一窗”转变,服务从“分散办理”向“集成服务”升级。
政务大厅外,专业资源的整合同样为项目发展赋能。针对畜牧产业这一县域特色产业,整合17名畜牧、兽医、环评专家组建“智囊团”,通过“风险评估+实地指导”模式,为养殖项目提供全流程专业服务。专家团队会实地核查项目选址、防疫屏障等关键指标,在选址布局、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环节提出优化建议,从源头规避风险。
今年以来,已为18个养殖项目提供服务,平均缩短审批时限20个工作日,既降低了动物疫病传播风险,又推动养殖场标准化建设,让阳城“畜牧大县”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障碍清出去,环境优起来
“有问题能及时解决,办事不用看脸色,在阳城发展很安心。”这是当地企业对营商环境的普遍评价。近年来,阳城县始终把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问题作为重点,通过内部自查、电话回访、12345热线反馈等多种方式,持续整治审批服务中的不正之风。两年来,共纠治各类问题203个,建立健全制度机制56项,让审批流程更简、服务响应更快、群众体验更优。
2023年至2024年,省、市纪委监委对阳城县开展营商环境政治监督专项检查,共反馈48个问题,涉及为企服务“最后一公里”、重大项目开工“堵点”、民生实事落地等多个关键领域。该县针对反馈问题精准制定整改方案,逐项攻坚、靶向解决,确保每个问题都整改到位、见到实效。“监督利剑”的护航,让企业感受到“问题有人管、发展有底气”,也让阳城的营商环境持续优化。
从服务下沉破解“办事远”,到流程精简解决“审批慢”,再到效能聚合提升“服务优”、监督护航扫清“发展堵”,阳城县的营商环境改革,每一步都踩在企业群众需求的关键点上,也让县域发展的活力不断释放。(记者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