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党建引领 集聚扶贫合力

——我市深化“党建融合发展提升年”活动助推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 2019-08-23 15:59:00 信息来源: 太行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我们丈河片区被确定为农林文旅康’试点村后,9个村成立党总支,大小联建、贫富联合,村沿线将修建旅游观光‘小火车’,还有高校专家为咱们的发展出谋划策!”这几天,陵川县附城镇丈河村的村民们热议着村里发生的这件大好事,心里乐开了花。

  丈河村借着“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的东风,靠旅游拉动打通“致富路”,让老百姓看到了希望,也为这个曾经全县闻名的贫困村注入了发展活力。

  今年以来,我市以“三基建设”为抓手,以“党建融合发展提升年”为契机,在打造党建“第一引擎”上持续发力,将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从根上发力,向深处拓展,通过建强堡垒、配强干部、拓优路径,全市六个县(市、区)同向发力、同频共振,为巩固提升脱贫攻坚质量和效益集聚起了强大合力。

 

 建强战斗堡垒 稳定脱贫攻坚“主心骨”

  “今天我们移民小区党支部成立了。在这里,我向大家表态,要全力服务小区建设,带领搬迁户早日脱贫。”沙上头移民小区党员宋志红下定决心,要在移民小区党支部的带领下,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携手两千余名移民户一同奔小康。

  人民群众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要加强到哪里,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要发挥到哪里。陵川县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中,积极探索“党建+移民”的易地扶贫搬迁小区管理服务模式,于2018年11月正式挂牌成立沙上头移民小区党支部和阳光扶贫移民小区党支部,充分发挥党支部在服务移民、管理移民、引领移民等方面的作用,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有效提升了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和满意度。移民小区党支部的成立,不仅让搬迁的52名党员找到了新家,也让搬迁群众找到了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在脱贫攻坚中,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紧紧抓住班子建设这个关键点,以“党建融合发展”理念为引领,在全市大力实施“双百双服务”工程,着力打造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示范典型、100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示范典型,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同时,以100个村运用政策扶持资金发展集体经济为契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周边村上项目、抓产业、促增收,形成政策、资金、人才资源的“虹吸效应”,成为巩固脱贫攻坚质量和效益的驱动要素、活力之源。

  

创新组织设置打造党建“第一引擎”

  今年1月4日,泽州县柳树口镇农超联合党总支院内彩旗飘扬、人头攒动,一派喜庆热闹的景象,这是农超党总支正在召开订单农业兑现大会。东下村村民钱海珍数着刚刚领到的6768元油葵款,心里乐开了花。

  柳树口镇有1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占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村总数的一半;贫困人口2878人,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四分之一。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柳树口镇成为泽州县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是脱贫攻坚战役最后阶段难啃的硬骨头。

  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柳树口镇党委创新求变,和福旺多超市共同谋划发展,在超市下属企业福旺多生态园成立党支部,并与柳树口镇南寨、圪针掌、张八等周边10个村的党支部建立了农超联合党总支,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探索出了一条以党建引领助推脱贫攻坚,以农超对接实现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截至目前,农超联合党总支所辖13个村的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了5万元;13个村的423户贫困户、1196口人,人均年收入达到4300元,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近年来,我市积极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模式,丰富和拓展村村联建、村企联建、产业联建、城乡联建“四联并进”路径,将政策、人才、资金、产业、信息等资源要素融合起来,形成“优势互补、发展共赢”的“大党建”格局。城区北石店镇成立“七星”党总支,以司徒村为起点,整合沿线旅游资源,突出“党建+旅游”的发展思路,使村级产业发展由“单兵作战”向“集团作战”转变;沁水县端氏镇东山村联合党总支推出“三村八联共进”模式,实现了捆绑发展、共同致富;泽州县北义城镇党委挂牌成立果蔬产业党支部,形成“产业链上建支部,党员带领群众干”的集群效应,为传统农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提升干部能力 发挥“头雁”带动效应

  “信息技术应用这节课我没太听懂,回去多练习练习,一定能够熟练掌握。”“以前家里经济不太宽裕,小学毕业就没再上学,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上大学,晋城广播电视大学圆了我的大学梦!”在晋城市“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工作推进会暨学情分析研讨会上,参会的贫困村党支部书记们纷纷表示,“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是长才干、提素质、强能力的有效途径,下一步要发挥好“领头雁”作用,为村里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2017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一村一名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先期在泽州县、阳城县北留镇进行试点,随后将学历教育的范围扩展到全市农村干部。“农村干部学历提升工程”为农村干部提升自我、实现梦想提供了一个好平台、好途径,也为农村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索,目前,全市已有2000名农村干部走进电大课堂,圆了大学梦。他们把学习所得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让原本沉寂的乡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为决胜脱贫攻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高平市东城街道沟北村党支部书记申永胜结合所学知识,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沟北村由一个废弃的小村落打造成了现实中的“童话王国”,目前累计接待游客50万人次,门票收入超过100万元,解决了本村40余名劳动力的就业问题;陵川县古郊乡古郊村党支部书记牛德强,将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古郊村康养小镇的实践中,不断推进旅游产品向精细化、高端化、差异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泽州县北义城镇南义城村的干部通过电子商务专业的学习,充分利用其优质红薯基地的优势,全力打造三晋红薯淘宝第一村,让农户获得了更多收益。

  

配优扶贫队伍 汇聚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誓要全村脱贫奔小康,一腔热血无悔勇担当。”这是闫哲峰整理行装奔赴沁水县端氏镇必底村担任第一书记时在笔记本上写下的。闫哲峰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他刚到必底村时的状况:一个被吵骂声中断的第一书记欢迎会,他的就职感言没来得及说一个字。不光是必底村,其他村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难题:村庄地下无资源,地上无企业,村中无劳动力;村党支部软弱涣散,村务工作生疏生硬;村民上访成风,矛盾突出,“你说我不听,你开会我不来”;村委办公室年久失修,无法正常开会办公…

  打赢脱贫攻坚战,人才队伍是关键。我市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使用干部、锻炼干部,激励机关干部下到基层、干在一线,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建功立业。今年,结合工作实际,对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两支队伍”进行整合,205名第一书记、197支工作队、634名工作队员成为我市脱贫攻坚的骨干力量。

  泽州县犁川镇八良村第一书记李章成通过建章立制,设立新任“两委”干部就职承诺、作风建设十项规定,让村干部集中精力、心无旁骛抓实脱贫攻坚;沁水县端氏镇必底村驻村扶贫队伍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为支部办公室粉刷墙面、换装门窗、购置办公桌椅,改善了村支部办公环境;陵川县夺火乡高谷堆村第一书记侯俊国创新方式方法,成立“爱心共享超市”,积极探索建立“劳动兑换积分、积分换取物品”的奖励激励机制,掀起了一股扶贫更扶志的文明新风……

  “感恩党的好政策,感谢扶贫干部!”说起村子里的变化,广大村民对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干部们竖起了大拇指。

  

变“输血”为“造血”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实现村级集体经济的突破,不仅要用活政策、用足优势,更要变“输血”为“造血”,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拓宽富民强村渠道,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增长。

  高平市窑栈村党支部研究制定“规模养羊+光伏发电”精准扶贫规划,带领村民自建四栋标准化羊舍和附属设施,羊场由3户贫困户承包,户均增收2万余元;阳城县河北镇河北村驻村干部作足土地文章,引导群众发展油用牡丹187亩、羊角辣椒300余亩,并积极探索“互联网+农业”的发展新路,开通了“我的农村亲戚”电商平台,帮助贫困户销售小蒜、辣椒酱2万余瓶,葵花油、菜籽油2000余桶,总收入达到近20万元,受益群众达30户;沁水县土沃乡樊庄村积极和沁水县绿草地养羊专业合作社进行帮扶对接,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直接带动贫困户每年每户增收1000元。

  截至目前,全市204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集体经济收入“破零达万”,5万元以上的村占到62.2%。今年,沁水县将全面建立村集体经济组织,其余县(市)70%的村建立有活力的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80%。

  扶贫路上党旗飘扬。我市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党建引领,通过建强堡垒、优化设置、配强干部,不断提升村级党组织整体功能,凝聚起了党建引领脱贫致富强大合力,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的路上闯出了“晋城路径”,凝聚起了“晋城力量”。

  


责任编辑: 张娅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