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

发布时间: 2017-03-31 11:20:23 信息来源: 晋城在线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为认真落实省委骆惠宁书记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的“挖掘炎帝农耕文化”的要求,更好地服务对台工作和服务地方发展,充分发挥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作用,推动晋城全域旅游发展,叫响叫亮高平“神农炎帝故里、长平之战发生地、上党梆子之乡、中国古建博物馆”名片,2017年4月1日,第二届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启动暨旅游推介会将在高平市原村乡良户村盛大开幕。

  高平是神农炎帝故里。远古时期,神农氏炎帝在以高平市北部羊头山为中心的上党一带,种五谷,教稼穑,尝百草,疗民疾,开华夏农耕文明之先河,启中华医药文明之先声。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遗址遗存与故事传说,形成了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华根祖文化,凝成了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挖掘炎帝农耕文化,对传承和弘扬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平是长平之战发生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秦赵两国在以高平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展开激烈交锋,史称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在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战况最为惨烈,为秦国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1995年5月,长平之战遗址在高平市永录村被发现,成为第二批山西省文保单位。

  高平是上党梆子之乡。上党梆子作为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的地方戏种,起源于明代末年,流传于晋东南,迄今为止已有300多年历史。高平是上党梆子的最佳传承之地,张爱珍、吴国华、张保平、陈素琴、杜建萍等五朵“梅花”(梅花奖获得者)悉数根扎与此。

  高平是中国古建博物馆。高平市历史悠久,文明肇始,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我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结果显示,高平市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1574处,其中国保单位20处,省保单位8处,晋城市保单位111处。宋金八百年以前的早期古建筑就有10多处,是长江以南的总和。

  多年来,高平市在传承和挖掘炎帝农耕文化上持之以恒、历久弥新。高平社会各界历来具有祭祀神农炎帝的传统,农历四月初八,是炎帝的诞辰日,民间祭祀活动从未中断。特别是2002年以来,先后在高平羊头山炎帝广场举行大型的社会各界公祭神农炎帝活动达10余次。2004年7月,中国先秦史学会70多位专家举办了“山西高平炎帝文化全国学术研讨会”;2013年和2014年,台湾炎帝神农文史学会两次到高平开展了“中华神农文化寻根之旅”活动;2015年8月20日,台湾20余家神农大帝宗庙代表再次到高平进行祭祀和文化交流。2016年1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了以“传承神农炎帝文化、增进中华民族认同”为主题的高平神农炎帝文化学术研讨会;2016年5月14日,高平各界2000多人、约1000多台湾同胞在炎帝陵举行了“寻根炎帝 梦回高平”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

  在开发炎帝文化旅游品牌上,高平市后来居上,不断创新。2014年5月17日,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全面启动。经过一年多紧锣密鼓的推进,占地160余亩,总建筑面积6782平方米的炎帝陵修复保护工程全面完工。2015年5月20日,炎帝公园开工建设。总占地200亩,总投资约5300万元。包括滨河步行体系、河道景观绿化、休闲广场及健身、雕塑等公共配套设施。目前,该园已建成开放。

  与此同时,高平又投资在市区北部建设占地面积5万亩的炎帝农耕文化园。文化园沿神农北路至羊头山风景区的观光道路两侧展开,秉承炎帝文化为中心,农耕历史为脉络,农业产业为支撑、大地景观为亮点的理念。规划了七大种植区、八大农耕文化主题园和四个游客休闲驿站。如今,神农炎帝农耕文化园建设已具雏形。高平境内的羊头山、炎帝行宫、炎帝寝宫、炎帝中庙、炎帝农耕文化产业园,已形成一条独具特色的炎帝文化寻根之旅,成为海峡两岸乃至全球华人寻根拜祖的人文圣地。

  今年,高平又将举办为期两个月的“问祖炎帝,寻根高平”第二届神农炎帝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本次活动将以“问祖炎帝,寻根高平”为主题,按照“层次高、影响大、效果好”的原则,精心组织策划。活动内容主要为“1+3+7”,即一项主题活动,三项重点活动,七项配套活动。一项主题活动:第二届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民间拜祖。三项重点活动:海峡两岸交流基地授牌、海峡两岸神农炎帝文化高层论坛、海峡两岸经贸交流合作恳谈会。七项配套活动:旅游推介会、商务印书馆良户“乡村阅读中心”揭牌、“梨花深处是我家”•高平梨花节、神农炎帝故里寻根游、神农炎帝故里特色产品展、地方群众文化展演、“炎帝故里 美丽高平”摄影展。

  此次活动的举办,对提升高平市的对外形象、增进两岸文化交流、壮大炎帝文化品牌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供稿:高平市政府信息中心)


责任编辑: 茹妮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