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开放 合作路子越走越宽

发布时间: 2025-11-14 08:29:53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山西的重要使命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指出,“山西是‘一带一路’大商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奋起直追,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十四五”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工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主动作为,强化区域合作,坚持内陆与沿海同处开放一线的理念,发挥独特的区位、资源、能源和产业优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新格局。外贸主体培育成效显著、外贸结构不断优化、开放平台能级持续提升,奋力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外贸主体培育与结构优化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

谈及去年9月与德国用户签署的两艘3800吨电推杂物船的造船订单,华远陆港跨境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侯清洲至今仍难掩激动。
  不沿边不靠海的内陆省份山西的企业成功跨界造船的背后,是山西外贸出海破局的一个缩影。“我们发挥交通基建优势,延伸服务贸易链条,‘陆企闯海’给企业带来广阔天地。”侯清洲说。
  脱水红薯和大同黄花出口美国、鲜杏出口俄罗斯、蜜枣出口马来西亚、大豆粉出口意大利、“晋”味酸乳出口越南、藜麦粉出口法国……越来越多的山西优质特色食品走向国际市场。太重轮轴、怀仁陶瓷、祁县玻璃等“山西制造”在海外也声名远播。山西建投集团在波黑承建的多博伊医院项目、柬埔寨暹粒新国际机场等标志性工程,成为企业出海的新名片。
  一系列现象背后,是山西外贸主体的“量质齐升”。
  主体数量持续增长。五年来,省商务厅持续开展“千企百展”行动,从参加境内外展会、注册境外商标、开展国际认证到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全方位支持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同发力,有效解决了中小微外贸企业融资难题。2024年,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2084家,比2020年增加485家。
  结构优化成效显著。在外商投资企业保持稳定发展的同时,山西民营企业外贸实力显著增强。2024年,全省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达33.9%,较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我省外贸长期依赖少数龙头企业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富士康、太钢集团以外的企业进出口占比从2020年的30.7%提升至2024年的41.5%。进出口1亿元以上企业达116家,比2020年增加29家,占全省贸易总额的90.5%。太原钢铁、华远国际陆港集团等被认定为首批国际贸易型总部企业。
  一面走出去,一面引进来。到2024年底,全省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500余家增长至近900家,合作的路子越走越宽。
  此外,县域外贸实现全覆盖。通过实施外贸空白县清零行动,山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24年全省首次实现“县县有外贸”,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市场多元化与外贸新业态
持续拓展“国际朋友圈”

9月26日下午,一列满载家电产品的中欧班列从山西大同铁路物流中心平旺站缓缓驶出,开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这是山西省累计开行的第1000列中欧(亚)班列。截至目前,山西已形成了以晋中中鼎物流园、大同平旺站、太原皇后园站、临汾方略陆港、吕梁文水站、朔州应县站以及阳泉白羊墅站、长治长钢物流园等为到发站点,经满洲里、二连浩特、阿拉山口、霍尔果斯、磨憨五个口岸通关,常态化开行26条主干线路,通达亚欧17个国家48个主要城市的中欧(亚)班列服务网络。
  9月27日下午,由山西省商务厅、英中商业发展中心和英国皇家航空学会共同举办的“投资中国对话山西”外商投资企业圆桌论坛在太原举行。30余位跨国公司和商协会、70余家重点外资企业境外投资者负责人,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与山西共话合作,共同探索“绿色山西”发展机遇。
  …………
  立足山西,放眼全球,这五年,我省正以多元化市场布局和新兴业态发展为双翼,飞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朋友圈”不断扩大。山西坚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巩固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传统贸易伙伴关系的同时,积极开拓东盟、非洲、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
  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占比从2020年的23.1%跃升至2024年的50.2%,与RCEP其他成员国贸易额占比从26.1%提升至31.1%,山西外贸的全球布局更加均衡。
  商品结构持续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山西外贸的新引擎。2024年,机电产品进出口964亿元,占比55.3%;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794.6亿元,占比45.6%,较2020年分别提升9.6和5.2个百分点。“新三样”产品(锂离子蓄电池、光伏产品、电动汽车)出口从2020年的11.1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33亿元,晋能光伏、大运汽车、潞安太阳能等企业正成为山西制造的国际名片。
  新业态蓬勃发展。跨境电商、保税维修、二手车出口等新业态成为山西外贸增长的新亮点。太原、大同、运城三个跨境电商综试区2024年跨境电商出口交易额增长22%。二手车出口业务从无到有,2024年全省备案企业36家,出口1179辆,出口额2042.7万美元。

开放平台建设与政策协同
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去年7月海运船只紧张,出口产品积压,需要进行保税仓储,武宿综保区服务中心和外高桥山西运营公司派专人帮我们讲政策、考察仓库,很快解决了难题。”谈起武宿综保区“管运分离”改革,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安全室主办王栋深有感触,“改革带来的专业化服务给了企业实打实的帮助。”
  作为山西首个综合保税区,武宿综保区引入上海外高桥集团,推进管理和运营分离改革,打造全省进出口综合服务平台,填补了保税仓储、境外飞机、航材贸易、金融租赁等多项省内业务空白。
  2024年,太重集团向坦桑尼亚出口了100台新型联合收割机,价值500万美元。这些设备不仅提高了当地农业生产效率,还帮助坦桑尼亚农民将小麦收割时间从10天缩短至3天,大大减少了粮食损耗。这一项目不仅实现了经济效益,更增进了中非人民的友谊,成为山西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典范。
  以平台为基,以政策为翼,这五年,山西正加快构建制度型开放新格局,为内陆地区高水平开放探索新路径。
  平台能级不断提升。山西已建成太原武宿综保区、3个保税物流中心和3个指定监管场地。方略、大同、兰花等保税物流中心2024年进出口额分别增长16.4倍、3.4倍和1.1倍。
  全省现有8个国家级和24个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覆盖装备制造、新材料、农产品等多个领域。综改示范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装备制造)2024年完成进出口108.2亿美元,大同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西药)进出口占全市总额的57.4%。
  制度型开放稳步推进。山西积极推进自贸区申建工作,持续复制推广先进省份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同时,着力提升航空口岸、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平台能级,积极发展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
  政策协同形成合力。山西建立了外贸与金融政策协同机制,与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出口信保等机构合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同时,组织开展18期外经贸政策与实务操作说明会和1期数字化转型培训班,培训近2000人次,提升了企业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山西在“十四五”期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对外开放成绩单。外贸主体壮大、市场布局优化、新业态蓬勃发展、开放平台能级提升,山西正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全球经济版图,为全国内陆地区对外开放发展贡献更多“山西智慧”。(本报记者 任志霞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