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让三晋好味道走向全国
——我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架起致富“金桥”

一部手机、一根网线、一场直播、一堆土特产……最动人的丰收图景,不仅在沃野田间,更在方寸屏幕之间。
近年来,我省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构建起“政策引领、模式创新、人才支撑”的全链条体系,越来越多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致富。
在我省各地乡村e镇的直播间里,从大同黄花到石楼蜂蜜,从临猗苹果到右玉羊肉,货源不断,订单不断;直播间外,发单、拣货、装箱、称重、装车井然有序,山西的优质农产品跨越千山万水,走上各地消费者的餐桌。
顶层设计引领
打造农村电商“升级版”
“宁武莜面真叫妙,三生三熟味道好,吃法多变不重样……”11月15日,在宁武县一家便民服务站的直播间内,主播任翠萍、周秀芳、葛秀兰组成的团队,正在抖音、视频号等平台推荐宁武莜面。
她们年龄都在50岁以上,原本只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今年5月,她们参加了宁武县妇联举办的电子商务助力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班后,6月6日便开通了“宁武的她们”直播账号。短短两个半月,营业收入就超过10万元。
在高平,智创城电商产业集聚区成为当地农村电商的“引擎”。3.5万平方米的园区内,吸引了590家电商市场主体,涵盖农产品销售、网络货运、直播带货等领域。高平智创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经理郭晋阳介绍说,2022年9月底,高平市智创互联乡村e镇成为山西省100个乡村e镇培育项目之一。随着乡村e镇的建成,已经成为高平市的一个电商产业聚集地。
推动农村电商发展,非一朝一夕之功,亦非单一部门之责,它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战略眼光、顶层设计和强大的执行合力。
2022年以来,省委、省政府把农村电商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出台《山西省培育乡村e镇工作实施方案》《山西省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名品出晋”网络品牌培育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文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农村电商发展政策体系。
省商务厅作为牵头部门,会同财政、农业农村、乡村振兴等部门,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在全省培育100个乡村e镇,构建“1+4”模式(1个乡村e镇党组织+4个功能性中心),建设县级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孵化、展示、直播、包装、销售等功能。省财政安排14.7亿元专项资金,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再给予1000万元资金支持,对未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作的县给予2000万元资金支持。
“我们不仅要让农民会上网卖货,更要让他们卖得好、卖得久。”省商务厅负责人表示。2024年,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03.8亿元,同比增长27.9%;2025年1—9月,全省农村网络零售额186.8亿元,同比增长29.4%。去年8月21日,山西的经验做法入选国务院推动高质量发展典型经验做法清单。
运营模式创新
激活县域特色产业活力
5时,临猗县的苹果基地已经热闹起来。果农们将刚采摘的苹果运往分拣中心,经过清洗、分级、包装后,直接进入冷库等待发货。
“我们的苹果从树上到消费者手中,最快只要12小时。”临猗县电商服务中心负责人李静自豪地说。
走进临猗县的乡村e镇运营中心,“前店+后仓+基地”的运营模式让人眼前一亮。“前店”汇聚了20余家天猫旗舰店、50余家拼多多专营店、1000余家淘宝店铺,以及抖音、快手直播团队,将苹果、梨、桃、冬枣等特色水果直连全国消费者。2024年,全县网络零售额突破21亿元,8000余名村民转型为“新农商”。“后仓”由1000多家中转包装基地、500余家涉农冷库组成,鲜果从采摘到发货仅需 12小时,物流损耗率降低40%,库存周转效率提升50%。“基地”则是整个模式的根基,依托126万亩林果种植基地,临猗县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建成3万亩有机苹果园、5万亩设施枣园,“猗顿农品”品牌附加值提升30%以上。
在石楼县,乡村e镇探索出“蜂农+企业+电商”模式。投入90万元建设蜂蜜加工生产线,日产能达3吨,实现从“三无农产品”到流通商品的转型。7月,“石楼蜂蜜”区域公用品牌发布,产品价格由原来每公斤20元左右提升至40元以上。
灵丘县则助力农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奥康公司从传统农贸批发转向“实景直播+精准分割”模式,搭建屠宰车间、分割流水线等场景直播间,推出4分体、16分体甚至38分体的精准分割标准,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
此外,我省还推动县级物流配送中心提质升级,为入驻企业减免前期场地租赁费,结合各县需求,为69个县配备自动化分拣设备、31个县配备半自动分拣设备,平均提高快递分拣效率3倍以上。推动物流企业反哺助力本地农产品上行,建立快递企业与电商企业合作机制,快递费用平均降低1.5元。连续三年实施农产品上行快件补助政策,对农产品快件给予1元/件补助,累计发放补贴1.16亿元,带动约27亿元农产品销售。
人才培育与品牌建设
双轮驱动促增收
11月12日,繁峙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当地青年王磊正在直播间向网友介绍五台山蘑菇。“以前在外打工,现在在家门口做电商,一个月能挣五六千元,还能照顾父母。”王磊说。
繁峙县采取“政企携手、驻点办公、靠前服务”模式,招商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与乡村e镇运营企业一起驻点办公,深入一线了解企业诉求,及时协调解决问题。县城中心地段的产品展示体验中心,20余家企业近300款特色产品长期入驻,分设零售农产、礼盒农产、文创非遗三个展厅,成为城乡居民购物体验和品牌宣传的重要窗口。
右玉县则深耕本土电商,培育出12家年销售额超500万元的电商企业,形成龙头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格局。通过与国家能源集团合作,当地小杂粮、沙棘、羊肉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了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运营。
“很多时候,不缺项目,缺的是人才。”负责乡村e镇项目运营的山西东隅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曹艳东说,“做电商分很多环节,从最开始的农产品供应链、前端展示售卖到中间的发货,再到最后的售后,是由一系列链条组成的,需要精准配合才能完成任务。专业的直播团队一般由五六个人组成,有主播、助播、选品、运营、客服。各个环节都需要心怀热爱、懂专业的青年人才加入。”
据统计,全省范围内,县级电商培训中心累计培训40万人次,培育本地电商带头人600余人、1万粉丝以上网络主播900余人。全省已累计打造大同黄花、隰县玉露香梨、右玉羊肉、忻州糯玉米等113个区域公用品牌和545个“小而美”自主品牌。
此外,省商务厅还组织我省“特”“优”农产品参加进博会、消博会、全国农产品产销对接会等大型展会活动,助力农产品加工企业内外贸一体化发展;通过“千企百展”行动计划,加强农产品出口政策培训,支持企业借助境外展会开拓国际市场。
山西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不仅拓宽了农产品销路,更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了增收致富。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持续推动农村电商高质量发展,全力提升乡村e镇运营水平,打造乡村e镇升级版,持续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深化电子商务与农业产业融合,开发更加满足消费者需求的特色农产品,促进我省农产品网络销售稳步增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本报记者 任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