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这座地处太行山上的山区小城,深藏于绿水青山之间。
如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我市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全域统筹、城乡一体,构建形成“一环两带、五指成拳、百村精品、千村共富”的总体布局,走出了一条产业兴、生态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从“一处美”到“全域美”,从“一时美”到“持久美”,晋城正以实干笃行,生动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
执“产业兴旺”之笔,勾勒乡村振兴“崭新轮廓”
今年的国庆中秋假期,秋雨绵绵,但挡不住游客乡村休闲的热情。陵川县附城镇丈河村“窑情岁月”主题民宿度假区,凭借古朴的窑洞建筑和浓郁的乡村风情,成为了假期出游的热门“打卡地”。“国庆前几天,客房就已经全部订满,我们免费开放火车照相馆,推出地锅鸡等特色农家菜,确保大家住得舒心、玩得尽兴。”工作人员张晓慧说。
而在阳城县润城镇,一条沁河串起一条共富路:打破“就村论村”的思路,由上庄、中庄、下庄三村组成“白巷里片区”,“白巷里进士主题街区”开张,形成“日游古堡、夜享市集”的全时态旅游体验,古今交融、烟火满街;而不远处的小东河沿岸,经过优化改造提升后,形成了贯通润城北部精品示范村的古堡旅游环线,镇溪坊、玉泉坊等传统河街十二坊项目也初见雏形,既唤醒了历史记忆,又传承了古堡文化。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作为最鲜明的特色、最有力的抓手,全市域布局、全链条推动、全方位提质、全要素保障、全业态培育、全媒体宣传,谋划实施了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百里沁河生态经济带、“大水网”工程等重大牵引性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文旅康养样板城市”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蹚出了一条文旅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晋城路径”。
城区北石店镇司徒村通过“蹚出一条转型路”“打出一张非遗牌”“实现一个共富梦”三条路径,依托5大剧场、200余台小型演出、46个体验场景、160余种特色小吃,形成“好看、好玩、好吃、好住”的文旅集聚区,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司徒样板”。截至目前,司徒小镇已接待游客210万人,营业收入达到2亿元。
沁水县郑庄镇郎壁村立足自身丰富的红色资源,依托绿水青山的环境优势,以“红”哺绿,以绿传“红”,完成圣天湖休憩度假区、农耕研学区、集装箱商业区、东郎房车基地等片区开发,为乡村振兴发展开辟新赛道。国庆中秋期间,郎壁景区接待游客突破10万人。
一域之光可见全局精彩。我市持续放大文旅优势,甄选129个村落和108个明清古院,实施“百村百院”工程,打造一批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叫响了“太行山精品民宿集聚区”品牌,带动全市近一半的村吃上了文旅饭、走上了康养路。
聚焦“文旅康养”,又不止于“文旅康养”。
在高平市寺庄镇箭头村蔬菜产业园区,叶片嫩绿,生机盎然。园区涵盖一栋1.8万平方米的智能玻璃温室,一栋0.5万平方米的育苗温室,77栋装配式日光温室以及160余亩露天蔬菜种植区,每年可产蔬菜1400吨,培育优质种苗500万株,预计年收益可达4500万元。而位于沁水县郑庄镇孔必村的国家示范牧场羊业精深加工产业园,则是晋东南唯一规模化、标准化肉羊定点屠宰加工企业,立足“沁水示范牧场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的品牌优势与“沁水黑山羊”的地标资源,已联动10余家合作社、带动100余户养殖户发展,建成后年屠宰肉羊30万只、销售收入达5.1亿元。
启动实施设施蔬菜高质量发展行动,近3年新增水浇地5.78万亩,设施蔬菜7874亩,新增设施蔬菜产量3.59万吨;紧扣“6+3”特优农业,形成生猪、肉羊、家禽等11条全产业链……我市各地乡村产业蓬勃发展、遍地开花,成色越来越足、含金量越来越高。
着“共同富裕”之墨,构建集体经济“共赢格局”
全市近五分之二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100万元、五分之三的村超过50万元、五分之四的村超过30万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十三五”末的16054元增加到22219元,年均增长8.5%,总量和增速均排在全省第3位,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26∶1缩小至2.06∶1,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我市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聚焦打造共同富裕市域样板,探索形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10种模式”,实践推广联农带农利益联结“6项机制”,进一步壮大了村集体经济,促进了村民增收。
在城区西上庄街道牛山村“牛山铺子”电商直播间里,一场农产品直播正火热进行。牛山村借助紧靠西北环交通大动脉的区位优势,广泛运用新媒体开展宣传,“家门口”经济日渐红火。同时,围绕农业、文旅、仓储、文创、餐饮5大板块,建成15个项目,驻村企业达38家,年营收6000万元,推动集体经济多元增收、产业体系多业融合、民生就业多维保障,一幅新农村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泽州县巴公镇北板桥村走出了一条“产村融合、共富共美”的乡村振兴之路。作为全镇首个“亿元村”,北板桥村充分发挥毗邻巴公园区的优势,跳出传统“租地收金”模式,创新构建“租金+股金+薪金”三维共富机制,深入推进产村融合与企地共建。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600余万元、人均收入3.6万元。
以产促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阳城县北留镇李家村同样发挥园区村优势,确立“依托园区,服务园区,实现村企融合发展”的发展定位。聚焦群众呼声最强烈的“脏乱差”问题,李家村拆除28处废品收购站、旧民房、旧厂房,清理盘活3宗闲置土地,新增建设用地350亩,同时通过资产入股、土地租赁等方式同周边企业联动发展,年增加经营性收入173万元。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劳务服务公司,承接家政、后勤等项目,做优居间服务,构建村企联结长效机制,可带动50余人就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206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1万元。
除了“电商+”“产业+”,低空经济、民生经济等也都成为我市各村集体经济发展着眼的关键词:泽州县高都镇泊南村积极盘活沉睡资源,将旧校区打造为低空经济产业园,废弃厂房升级为钢铁物流园,闲置办公楼引进教育机构,荒废水域开发垂钓项目,2024年村集体收入135万元;城区北石店镇孙村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片区化推进,形成了总投资7280万元的涵盖智慧农业、近郊文旅、休闲运动、商务出行、特色餐饮等业态的农文旅全产业链条;沁水县郑村镇夏荷村投资700余万元建设“零碳小镇”,建成1.3MW屋顶分布式光伏与电动汽车充电桩项目,助力村集体年增收100余万元。
不仅如此,今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以工代赈,推广项目(事项)1491个,可吸纳务工群众13.1万人,发放劳务报酬30.7亿元,人均增收2.3万元。
以“治理有效”之纸,提升基层善治“综合实力”
新时代的共同富裕,“烟火”和“诗意”均不可缺。我市把乡村基层治理作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精心打造了一批暖心社区、善治乡村,乡村治理效能明显提升。
在丹河新城建设的浪潮中,泽州县金村镇水西社区积极探索回迁安置社区治理新模式,逐步实现由“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华丽转变:投资500余万元建成党群服务中心,引入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便民服务全覆盖;构建社区养老中心、智慧康养馆,开启“家门口”幸福养老新模式;通过成立劳务合作社,打造零工市场和创客中心,带动失地农民就业增收;与丹河未来学校联合开办“五点半课堂”、暑期托管班等,有效解决儿童课后看护难题。一系列暖心善治举措,让这群“新城里的老乡亲”真正实现了安居乐业,幸福感持续升温。
服务群众是基层治理的落脚点,治理好不好、实不实,关键要看解决民生难题的成效和温度。高平市寺庄镇市望村自2014年开始通过“村情民意卡”广泛征集群众需求,11年来,共计收回村情民意卡千余份,为群众解决问题110个,形成“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干部接单、群众评单”闭环治理,真正做到村里的事“有地说、有人办、办得好”。好人牛建花号召全村18名妇女组成“金花服务队”,每月开展义务理发、助老、红白事帮扶等活动,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60余起。多年来,市望村未发生一起群众上访、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真正实现了零上访、零案件、零事故。
群众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受益者。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群众主动参与到基层共建共治共享中。作为全市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村,陵川县附城镇附城村以社会治理促进民族团结共融共治,创新“集体租金变养老红利”机制,将回汉相融写进村规民约,积极推动回族代表参与村级治理,先后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全国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构建民族融合与社会治理的“附城模板”。
从“面子”到“里子”,处处变化看得见、摸得着。治理基础方面,全科网格建设有力有效,实现“一村一名大学生”全覆盖,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配备社区工作者19.73人;在全省首家建成智慧调度指挥中心、市域社会治理中心,实现市县乡村网格“五级联动”;建立“12345”热线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互通机制,“接诉即办”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全市住宅小区物业服务实现全覆盖,物业费收缴率和居民满意度达90%以上。
深秋的太行山,漫山红叶与潺潺沁河相映成趣。在“千万工程”经验的丰富理念滋养下,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乡村振兴的梦想正逐步变为现实,一幅独具魅力的和美乡村新画卷正在精彩呈现。(闫妮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