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中国调研行·山西篇】

拓展广度深度 对外开放活力迸发

发布时间: 2025-10-19 09:30:02 信息来源: 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金秋时节,三晋大地处处涌动着生机和活力。

武宿综保区的卡口栏杆升起,载着跨境电商包裹的货车缓缓驶入,“9610”报关单在系统里流转成新的开放密码。远处停机坪上,保税仓储的飞机静静停放,三四个小时完成通关的效率改写着内陆速度。

中欧班列汽笛穿透晨雾,将太重轮轴、祁县玻璃送往亚欧,又载回千种海外商品。“晋贸通”平台的代码跳动,黄花、酸乳借物流网漂洋过海。

……

2025年以来,“不沿边、不靠海”的山西,通过产业升级、通道扩容、制度创新三维发力,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与深度。数据显示,前8个月,全省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1962家,同比增加11.8%,净增加207家。上半年,全省实际使用外资4.1754亿美元,同比增长46.65%,内陆省份的开放活力在三晋大地持续迸发。

引进来走出去

从“单点突破”到“矩阵发力”,晋字号品牌全球圈粉

9月9日,位于晋中开发区的晋能光伏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一张张深蓝色的高效太阳能电池片下线,随后被加工成光伏组件,出口至日本、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2024年公司实现出口额1.2亿元,今年外贸订单保持稳定增长,目前8条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生产。”晋能光伏党总支副书记秦仰华介绍说。企业推行“产品+服务”模式,针对不同国家研发差异化产品,目前业务已覆盖50多个国家。

在山西,像晋能光伏这样主动“出海”的企业正形成集群效应。在祁县玻璃器皿产业园区,祁县红海玻璃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健生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十余款造型别致的玻璃艺术品,“我们专注研发生产香水瓶、花瓶、酒具等200余种玻璃器皿,产品60%销往阿拉伯国家,20%进入俄罗斯等欧洲市场,其余覆盖东南亚及非洲地区”。

从特色农产品到高端制造,从传统手工艺品到新兴工业品,山西外贸出口的“多元矩阵”持续壮大:脱水红薯、鲜杏、大豆粉、大同黄花等本土特色农产品加速“出海”;太重集团优质轮轴产品远销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擦亮“山西制造”的海外名片;祁县玻璃器皿、朔州陶瓷凭借精湛工艺畅销海外,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出海”,山西企业的国际合作模式也在升级。在津巴布韦PalmRiver能源冶金经济特区,由新钢联(山西)控股集团投资建设的低碳冶金基地已投产运行。这片占地5163公顷的特区,一期工程的丰硕成果令人振奋:可采储量1.1亿吨的露天煤矿已稳定出煤,年产能60万吨的数控洗煤厂高效运转,年发电量6.5亿千瓦时的电厂点亮工业脉搏,年产10万吨焦炭的焦化厂和年产20万吨高碳铬铁的冶炼厂已喷薄出耀眼的钢花与铁流。

“这是企业抱团出海模式的一个探索。”新钢联(山西)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海外部部长李智强告诉记者。

山西的开放并不局限于“出海”的征程,而是以更主动的姿态、更优质的土壤,向全球资本递出合作的橄榄枝。

近几年,我省出台《山西省加大吸引外商投资力度若干措施》《承接东部地区外商制造业产业转移的实施意见》等,持续构建利于外资发展的优质环境。随着特斯拉储能项目、巴斯夫氢能合作等一批标志性外资项目纷纷落地,到2024年底,山西省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由2020年的500余家增长至900余家。今年上半年,我省实际使用外资4.1754亿美元。

通道跃迁

从“陆路单一”到“陆海空立体”,内陆枢纽能级跃升

9月26日,中鼎物流园,2台45吨龙门吊、1台50吨龙门吊、正面吊错落矗立在作业区内,大量印有“中欧班列”字样的集装箱摆放在货场上。一列满载家电产品的中欧班列从大同铁路物流中心平旺站缓缓驶出,开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

园区负责人介绍说:“作为我省重要的物流枢纽点,中鼎物流园累计开行中欧班列800余列,开通了至德国杜伊斯堡、俄罗斯列索西比尔斯克、哈萨克斯坦巴普洛达尔等15个国家40多个境外城市站点。”

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对此,我省主动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形成了扩大对外开放“1+ N”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加快打造各类高能级开放平台,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产业合作平台方面,积极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持续推动山西综改示范区RCEP国际合作产业园、长治高新区中德国际合作产业园、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中国—德国国际合作产业园、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国—丹麦(欧洲)国际合作产业园区建设。

在口岸和开放平台方面,拥有太原、大同、运城三个航空口岸,跨境电商综合服务平台上线运行;拥有太原武宿综合保税区和临汾方略、晋城兰花、大同国际陆港3个B型保税物流中心,以及太原武宿综保区进境水果和冰鲜水产品、大同国际陆港进境肉类等3个指定查验场所。

在开放通道建设上,以交通基建为骨架,构建“陆海空”多式联运通道,打破内陆区位限制。空中通道方面,构建了以太原为中心,运城、大同等为支线的“一点多线”的航空物流通道;陆路通道方面,构建了山西至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二连浩特和满洲里物流通道;陆海通道方面,开行了至天津港、青岛港等铁海联运班列。

此外,太原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二期项目建成运行,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国际航空货运物流基地正式启用,墨西哥城—太原—浦东—芝加哥、太原—阿拉木图全货机定期货运航线开通,进一步提升了山西的国际物流能力。

数据显示,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国际航空货运物流年吞吐量提升至50万吨;太原国际邮件互换局国际邮件处理能力提高3倍,实现“当日收寄、次日封发”。太原、大同、运城3个跨境电商综试区“生态圈”加速形成,带动祁县玻璃、怀仁陶瓷等特色产品出口增长40%以上;华远陆港积极拓展海外服务网络,在德国、西班牙、波兰、法国、阿联酋等国家设立十大海外仓,覆盖欧洲、东南亚、中东等关键市场。

制度破题

从“政策扶持”到“环境优化”,开放沃土持续深耕

“去年7月海运船只紧张,出口产品积压,需要进行保税仓储,武宿综保区服务中心和外高桥山西运营公司派专人帮我们讲政策、考察仓库,很快解决了难题。”日前谈起武宿综保区“管运分离”改革,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生产安全室主办王栋深有感触,“改革带来的专业化服务给了企业实打实的帮助。”

作为山西首个综合保税区,武宿综保区引入上海外高桥集团,推进管理和运营分离改革,打造全省进出口综合服务平台,填补了保税仓储境外飞机、航材贸易、金融租赁等多项省内业务空白。

以改革为动能,步入发展“快车道”,武宿综保区的做法是山西努力推动对外开放制度改革的生动注脚。

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包容普惠的良好生态。对于不沿边、不靠海的山西而言,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就是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更是助力山西破除地理约束、在更高层次参与全球分工。2025年以来,我省持续优化外资服务,设立外商投资产业转移促进服务联络中心,建设“外企之家”综合服务保障平台,为外资企业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对接、投诉协调等“一站式”服务,目前平台已服务企业超300家。

在政策支持方面,山西围绕重点产业链,强化标准引领、政策赋能、平台支撑、品牌探路、协同联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创新招商路径,进一步提升招商成效。今年3月,山西出台《加快建设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2025年行动计划》,从贸易便利化、外资吸引、平台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28条具体举措。其中,“千企百展”行动计划持续发力,全年共计划国际展会181个,其中境外展会146个、境内展会35个。

制度型开放的探索不断突破。今年全国两会上,山西代表团提交全团建议,呼吁支持山西申建自由贸易试验区。此前,山西已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136项,出台对接国际高标准规则16条,推动太原武宿综保区深化“管运分离”改革。

在区域合作方面,山西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强化区域合作,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中西部和沿黄省份的深度交流合作,积极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不断拓展发展空间。通过一次次“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这些地区在产业、科技、人才等多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

从“内陆腹地”到“开放前沿”,山西正以更主动的姿态拥抱世界。站在新的起点,山西将持续深化产业、通道、制度协同开放,加快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全球化浪潮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任志霞 郭亚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