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的乡村小学教室里智慧黑板闪亮,孩子们目光炯炯;城区的校园操场绿草如茵,矫健身影跃动;崭新的丹河新城教育园区院校林立,涌来济济才俊……金秋时节,走进晋城市各级各类学校,到处一派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气象。
孔子回车处,程颢兴学地。晋城自古崇学重教,文脉昌盛。走进新时代,这里紧扣优质均衡、五育并举、产教融合,奏响教育兴城、文脉新生的乐章。
崭新的教学楼,绿草如茵的操场,设施先进的教室、实验室、阅览室……9月28日,记者来到去年建成投用的阳城县第四小学,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学校投资近9000万元建设,占地2万多平方米,可提供1080个学位。不仅方便了周边2万多户居民子女就近上学,更在硬件设施、师资配备、教学方式上对标一流,真正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校。”校长郭文锁介绍。
近5年来,晋城市城区累计投入资金超9亿元,新改建、回收回购37所小学和幼儿园,新增学位1.3万个。仅用180天就高标准建成三所现代化学校,不断刷新城区“优教强区”的速度与高度。在阳城县,“优质强基三工程”如火如荼,25所乡村小规模学校撤并整合,同步迁建、新建10余所现代化中小学。投资1亿多元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改造、智慧教育建设等“温馨校园”工程,着力推动城乡一体、优质均衡。去年,该县通过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省级验收,相关做法入选“中国基础教育实践创新典型案例”。
持续扩优提质的还有师资力量。近5年来,晋城市通过高层次人才引进、公费师范生签约等方式扩充优秀教师3885人。实施“启航计划”“领航计划”“灯塔计划”,培养省级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正高级教师573人,成立80个市级名师工作室,推动优质师资流动共享、供给充盈。
年均为全国著名高校输送人才600多名,先后被清华、北大等70多所“双一流”高校授予优质生源基地。多年来,晋城一中教学成绩屡创新高,在全省高中教育质量综合评比中稳居第一方阵。
开发德育校本教材课程,全方位强化德育体系思政教育建设,让“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的信念沁润每个心灵;“以学生为本”打造高效课堂,师生“结对”定制“学科套餐”、成长计划,给每一个孩子最适合的教育,释放最大潜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质,成立70多个学生社团,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透过晋城一中,便可窥见晋城市五育融通育英才的全新生态。
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传统文化,晋城市打造371节“行走的思政课”、42条精品研学路线,引领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活力赋能,推动体美劳互促共生。全市累计创建180所体育艺术“一校一品”特色校,10所省级劳动教育实验校,3个全国科学教育实验校、建成全省领先的全国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打通校内外边界,形成育人合力,城区荣膺“山西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课题实验研究示范区”,晋城市实验小学等学校获评“全国示范家长学校”,古矿小学等4所学校荣膺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刘雨墨、张帅钰、赵晨溪、卢柯润等获评全国、省级“新时代好少年”……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紧扣晋城产业发展需求开设相关专业,建立100多个校内外实训基地,每年为当地培养输送近千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去年,学院与晋城经济技术开发区、山西英特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等共同组建服务“光机电产业集聚城市”建设的“晋城市光机电产教联合体”,并入选首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名单。
着力打造产教融合“核心载体”,晋城市投资70多亿元打造涵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融合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多元配套的丹河新城教育园区。目前,园区规划建设的10所院校,除晋城体校、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外,其余8所学校已建成、6所已入驻,各项配套项目基本竣工。2021年,山西科技学院挂牌成立,结束了晋城没有独立本科院校的历史。聚焦晋城“六大战略定位”,学院成立光机电、能源、文旅康养3个产业学院,推动实现学、教、研、产、城“五维融合”,成为晋城人才强市的强力支撑。
晋城技师学院与兰花集团、绿洲纺织、沁和能源等多家企业合作开设了定向培养班,深度融合教育链与产业链;晋城中专推进全省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实践基地”建设,全面推开现代学徒制试点、“1+X证书”制度试点;陵川中药材文旅康养产业学院、山西晋城文旅康养职业学院等专业院校纷纷建立,20多所大中专院校不断为晋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力量,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呈现蓬勃态势。(本报记者 王天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