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莽莽吕梁。
忠魂永铸、浩气长存。
今天,当我们以国之名,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血与火、生与死、存与亡的时代影像便如波涛般汹涌而来,民族记忆的时针再次被拨回到艰苦卓绝的1931年—1945年。
在那个特殊的时间刻度里,沉淀着“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的慷慨悲怆,呼啸着“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的不屈抗争,铭刻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热血牺牲。
在那个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人民迸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在那段血火熔铸的峥嵘岁月里,山西成为抗日战争主战场之一,成为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总部及三大主力师所在地,建立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和太行吕梁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重大贡献,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全民抗战史诗,铸就了光耀千秋的太行精神、吕梁精神。
一曲《在太行山上》,仿佛还能望见太行军民在千山万壑间用生命筑起铜墙铁壁;一部《吕梁英雄传》,仿佛仍能看到吕梁儿女历经磨砺顽强抗敌的英雄壮举。
八十年风雷激荡,八十年沧桑巨变。救亡图存的硝烟早已散去,但精神的火炬从未熄灭。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山河铭记,英雄不朽。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让我们从“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让伟大抗战精神照耀新的壮丽征程。
【一】
狮脑山巅,云雾苍茫。百团大战纪念碑形如刺刀,直插云霄。
7月7日,全民族抗战爆发88周年纪念日。正在我省阳泉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百团大战纪念碑广场,向八路军烈士敬献花篮,参观百团大战纪念馆展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百团大战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抗战的意志和力量。”
风云激荡处,砥柱立中流。从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到夜袭阳明堡演绎“步兵打飞机”的传奇,再到七亘村伏击战开创“重叠设伏”经典战例……一场场气冲霄汉的战斗,打出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威。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抗战面临空前投降危险与空前困难形势。中国共产党再次力挽狂澜,打响了闻名中外的百团大战。1940年8月至1941年1月,面对日军的“囚笼政策”,八路军总部掀起了一场犹如“暴烈的霹雳”般的大规模反击,参战兵力多达105个团,发动战斗1824次。百团大战是全民族抗战以来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带战略性进攻的战役,打出了中国人的勇气,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
吕梁山绵延起伏,黄河穿流千余里,与陕甘宁边区隔河相望。八路军第一二○师师长贺龙对干部战士们说:“晋西北虽然条件最差,但离党中央最近,党中央和毛主席派我们来守延安大门,这是对我们的信任。”吕梁军民不负信任、不怕牺牲,坚决保卫黄河,筑起保卫延安的钢铁长城,开辟出一条陕北经晋绥连接华北、华东、华南的“红色钢铁走廊”。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8年时间,八路军在山西带领抗日军民与日伪军作战10万余次。战役战斗之频繁,战争区域之广大,敌我斗争之残酷,十分罕见。山西,成为一片“山山埋忠骨,岭岭皆丰碑”的英雄的土地。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吕梁考察时指出:“革命战争年代,吕梁儿女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用在当今时代,继续为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而今,硝烟战场已成沃野平川。山峦叠翠,大道通衢,能源基地,算力沃土,1.3万公里的黄河、长城、太行三个一号旅游公路蜿蜒于山水之间。
穿越革命和建设的洪流,历经改革与转型的洗礼,曾经苦难的土地浴火重生。正如歌中所唱:“山河无恙,烟火寻常,可是你如愿的眺望。”
【二】
“山西的民众,整个华北的民众,对我军极表好感,他们都唤着‘八路军是我们的救星’。我们也决心与华北人民共艰苦,共生死。”
在左权县麻田镇八路军前方总部旧址内,展陈着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的13封亲笔家书。这是1937年12月,左权将军写给母亲的一封信,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和信心溢于字里行间。
1942年5月,在十字岭指挥突围作战时,左权将军壮烈牺牲,年仅37岁。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一代名将的英魂永远留在了太行山上。山西人民为了永志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将辽县改名左权县。
英雄的名字被刻进祖国的山河永远铭记。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在燃烧的抗日烽火中,朱德、彭德怀、刘伯承、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伫马太行,运筹帷幄。无数中华儿女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归国华侨女英雄李林双枪跃马,血洒雁北;《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何云以笔为枪,壮烈殉国;成成中学师生投笔从戎,血沃大青山……还有杀敌英雄赵亨德、地雷大王王来法等一大批从群众中成长起来的英雄人物,在残酷斗争中屡建奇功。
1938年,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兵民是胜利之本”。“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民谣正是山西各根据地群众同仇敌忾、支援抗战的真实写照。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全省各地60余万热血青年踊跃参加八路军;仅有14万人口的武乡县,9万多人参加各种抗日团体,2万余人牺牲;沁源围困战历时883天,全县无一村建立伪“维持会”,无一人投降;晋绥八分区开展“挤敌人”斗争,不让敌人“走交城山的路,喝交城山的水,烧交城山的柴”……日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人民的英雄,英雄的人民。他们站着是勇士,倒下是高山。在“民族救亡谁来担”的时代之问下,他们用热血与生命铸起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淬炼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群众史观,也回答了“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这一重大命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只要我们始终为了人民、依靠人民,始终崇尚英雄、争做英雄,始终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就一定能在推动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就一定能把习近平总书记为山西擘画的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三】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看吧!千山万壑,铜壁铁墙!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今夏,海峡两岸音乐家来到黄河壶口瀑布、太行山王莽岭,以壮阔山河为舞台,再次唱响《黄河大合唱》《在太行山上》等抗战名曲。
80多年前,这些激荡人心的音乐成为全国人民抗日救亡的战斗号角。音乐家冼星海激情呐喊:“听吧,这是爱国的力量,也是音乐的力量!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共同对敌,中国就一定不会亡!中华民族就一定会像长城、像泰山一样屹立不倒!”
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
彼时,全国各行各业的抗日进步人士纷纷涌向山西,太行山成为“华北新文化运动的根据地”。
战歌震山河,刀笔砺丰碑。无论是从延安来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还是从上海来的抗日救亡演剧队;无论是来自全国的文化名人,还是崛起于根据地的太行诗社、晋绥作家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下,广大文艺工作者“写抗战、唱抗战、宣传抗战”,形成了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运动。《黄河大合唱》唱出了民族的怒吼,《吕梁英雄传》讲述了人和土地都在战斗,“一张报顶一颗炮弹”的《新华日报》旗帜鲜明地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斗争立场……一支支能写雄文的“纤笔”化作成千上万的“毛瑟精兵”,成为另一种直刺敌人心脏的武器,一种凝聚人民力量的精神纽带。
文化抗战风起云涌,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创新实践也如星火燎原。
在山西博物院,“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革命文物展”正在举办。从“三三制”到精兵简政,从减租减息到稳定金融,从兴矿办厂到开展大生产运动,从建立抗日军政大学到开展冬学教育,一系列民主实践和民生改善为全国敌后根据地建设树立了光辉典范,让根据地生发出蓬勃的希望。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山西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也是红色资源大省,3400余处红色文化遗址如火炬如灯塔遍布全省。“以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为山西发展提供精神力量”是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
行走在三晋大地,一处处革命纪念馆巍峨矗立,一座座英雄纪念碑直指苍穹,一件件革命文物镌刻着滚烫的记忆。当前,全省文旅、文博、文创、文艺联动的“大文旅格局”正加速释放“大能量”,烽火太行、英雄吕梁、铁血东征等红色旅游线路迎来一批批瞻仰缅怀的市民游客。用好红色资源,讲好抗战故事,把伟大抗战精神一代代传下去,就一定能从熠熠生辉的革命文化中汲取到奋进之力。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内,一面由5098张照片拼成的巨型影像墙,震撼人心。
5098张照片,展现的正是1931年9月18日到1945年9月2日,中国人民5098天、14年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
历史深刻昭示,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铸就伟大抗战精神,汇聚起战胜敌人的强大精神力量。
山河永固,大地常青。
大阅兵的脚步铿锵而至,英雄部队“永不忘!永不忘!永不忘!”的回答声震寰宇。中国人民将以最庄严的方式向胜利致敬!
让我们继承和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在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奋力谱写三晋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