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锚定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主攻“智改数转网联”,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先后建成卓越级智能工厂1家、先进级智能工厂9家、基础级智能工厂8家,有力推动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再上新台阶。
战略引领,绘就“智造”新蓝图。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将“建设数字经济的标杆城市”确立为核心战略之一,精心构建了“1+5”现代产业体系与“6+4+2”目标体系,为制造业振兴升级描绘了清晰蓝图。市工信局统筹协调,强力推进,举办了全市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承办了第八届全国铸造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第24届全国铸造学术会议、第四届晋阳湖·数字经济发展峰会晋城分论坛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了“大抓工业、大兴产业”的浓厚氛围。同时,《晋城市数字经济争先领跑三年行动计划》等政策文件接连出台,明确了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形成了推动智能制造的系统性政策支撑体系。
体系赋能,凝聚“智改”强合力。智能制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各方协同发力。我市创新构建了“市级引领、县级组织、企业落实”的三级责任体系,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政策红利直达末梢。其中,市级层面定方向、抓重点,每年明确智能制造重点项目清单,2025年聚焦19个关键项目,涵盖设备更新、网络升级、园区智能化等领域;县级工信部门发挥“一线指挥部”作用,主动上门送政策、送服务,组织企业交流互鉴;广大制造企业勇担主体责任,将智能化融入发展战略,设立首席数据官,组建专业团队,制定智能工厂建设方案,形成了“我要智改”的生动局面。
基础筑基,激活“数智”新动能。智能化转型,网络与数据是基石。市工信局不断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已有143家企业通过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认证。在通信网络方面,全市已建成7824个5G基站,并通过“信号升格”专项行动,实现对308个工业重点场景的深度覆盖。晋钢智造等7家企业成功跻身“全国5G工厂”名录,标志着5G应用已从“样板间”走向“商品房”。
示范带动,树立“转型”新标杆。在钢铁、煤化工、铸造、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领域,一批智能化改造典范脱颖而出:康硕集团的中央数据平台实现了全流程数据集成;华昱煤化工编织全厂“一张网”,智能巡检与AI识别深入应用;山水合聚水泥通过部署超5000个数据采集点,构建数字孪生模型,使生产效率提升40%,能耗降低11.6%,实现了“提质、增效、降耗”的多重目标;高平众禾壹心通过与知名企业的数字化供应链协同,展现了中小企业在智能化浪潮中的巨大潜力;天巨重工“5G数字云工厂”、天成科创“数字自动化车间”等重点项目的稳步推进,为全市“智改数转网联”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宝贵经验。
场景驱动,提升“智造”高水准。为积极打造和推广典型应用场景,市工信局一方面引导企业全面应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各类工业软件,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内部场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管控;另一方面,在开发区、重点产业链和专业镇布局数字化服务平台,以集群化发展强化场景协同,泽州铸造专业镇的公共服务平台就是成功实践。此外,我市还以绩效指标为牵引,引导企业对标国家级标准,构建了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标准体系“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建立了涵盖90家企业的智能工厂梯度培育库,为持续发展储备了充足动能。
服务护航,构筑“发展”优环境。常态化开展入企服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在资金支持上真金白银投入,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专项获得重点倾斜,2024年以来已为35家企业争取奖补资金超4000万元。举办丰富多彩的人才活动、企业家研修,特别是依托山西晋城(兰花)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多个重点领域新建实训基地,为智能制造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刘雅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