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浸润传承其美,成风化人璀璨其光。近年来,我市坚持思想引领,凝心铸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以文载道、以文传声,全面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城市文明建设注入生生不息的文化动能。
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
“世上只有妈妈好,再好的妈妈也跟不到老,共产党胜过亲爹娘,子孙的幸福她都保”——这段朗朗上口的鼓词,陵川县盲人曲艺宣传队走到哪里唱到哪里,是他们79年来扎根太行、传递党的声音的生动注脚。从成立之初,这支队伍就把自己的职责定位为“党的传话人”。一副钢板、一面鼓、一根盲棍,他们自编自创了1万余个节目,走街串巷,上山下乡,把党的声音传唱给人民群众,被誉为“太行山上文艺轻骑兵”。
在抗日战争时期,陵川县曾是全国号兵培训的重要基地,培养了1700多名“陵川号兵”。他们以号为枪,用生命和鲜血吹响了驱逐侵略者,解放全中国的冲锋号。“像《陵川号兵》《抗日英雄任义汉》这些红色题材作品,老百姓特别爱听!无论在什么年代,都是我们表演中的压轴节目。”团长靳文莲说。盲人曲艺宣传队曾带着《太行号兵》,去参加第二十届“群星奖”,在更大的平台上展现太行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
晋城是一片红色沃土。从太行之巅的朱德出太行小道,到沁河之畔的枪杆会议旧址,从长江支队南下的千亩松涛,到锡崖沟人凿壁的万丈天路……红色印记如星河璀璨,串起一部立体的革命史诗。
近年来,我市不断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根脉、革命文化红色基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时代光芒,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推动我市精神文明建设展现新气象新作为。今年7月,重磅推出了六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以“城区·铁血丰碑忆峥嵘”“泽州·太行烽火照初心”“高平·烽烟故垒见民心”“阳城·战旗如炽映山河”“陵川·愚公之志贯古今”“沁水·文心剑胆铸丰碑”为主题,通过研学旅游的形式,带领广大市民和游客朋友触摸历史温度,汲取奋进力量,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打造特色城市文化品牌
在司徒小镇,炽红的铁水迎空抛起,绚烂的铁花焰火漫天绽放,融合在璀璨灯光舞美、民俗演绎故事里的“打铁花”表演恢宏壮阔,令八方来客看得如痴如醉。在市区南大街,国潮文旅古韵新姿,夜间灯光璀璨,白天人流如织……传承千年的文脉在这里延绵不绝,历史与现代交融的美好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近年来,我市全力推进文化遗产创新传承利用,用心守护延续千年历史文脉,积极修护了程颢书院、玉皇庙等一批古建筑,加快建设了南大街、东滩会等一批文化地标,让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城市不可或缺的“有机生命体”代代相传。创新打造了《千年铁魂》等一系列沉浸式精品演艺项目,成为晋城文旅的一张张闪亮新名片,引得万千游客流连忘返、纷至沓来。
“慈祥的老者、端庄的妇女、稳重的文官、威猛的武士,或怒目圆睁、或温文尔雅、或神情刚毅、或洒脱自如。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如此生动、栩栩如生的彩塑,太震撼了。”人民网湖北频道记者周俊娟对玉皇庙二十八星宿赞叹不已。我市抢抓网络游戏《黑神话:悟空》流量,不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全力打造特色城市文化名片。
今年5月18日是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市县两级博物馆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活动,推出了《晋城古建筑装饰艺术图片展》《匠心千秋 古韵陵川——陵川县文物及非遗作品展》等一批精品文物展览。以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彩塑、铁佛寺明代二十四诸天彩塑等复刻艺术品为主体,制作了《山西晋城古代彩塑壁画艺术展》获得好评如潮。在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到来之际,玉皇庙“二十八星宿”在北京亮相“中国航天日·航天科幻季”启动仪式,将晋东南彩塑壁画以及文物的展示利用与现代航空科幻相结合,焕发新生和活力。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每年盛夏时节,遍布市区主次干道旁、大小公园里,随处可见的紫薇花总是缀满枝头、迎风绽放,成为城市里一道灵动的亮丽风景。作为市花,紫薇不仅是我们这座城市文化灿烂、生生不息的形象,更承载着晋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国庆前夕,这份“紫薇情怀”有了新的注脚——由市图书馆精心打造的首批5座“紫薇书房”正式开放。它们以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走进市民生活,成为老百姓身边触手可及的文化充电站,更是抚慰心灵的精神栖息地。
近年来,我市大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稳步推动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化素养持续提升。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2024年共开展群众文艺队伍(文艺小分队)7263场次,免费送戏下乡831场次,“周末大剧场”公益演出62场。以晋城大剧院为阵地,全力打造晋城“文化会客厅”,坚持“横向成季纵向成列”的演出编排策略,推出“新春演出季”“盛夏演出季”“‘康养山西·晋城有戏’文化艺术季”“冬日演出季”四季文化艺术主题。市图书馆精心打造了数字体验区,配备了VR沉浸式阅读平台、数字书法台、大模型学习咨询舱、数字阅读一体机等智能应用设备,每周免费开放时间63小时,设备月均使用量1.3万人次,暑期月均达到2万余人次。依托市、县两级文化馆,开办公益课、“青年夜校”等,设置丰富多样的免费课程,为广大市民尤其是年轻人构建起“家门口”的全民美育课堂。全年累计开办102个艺术门类,189个班次,4758个课时,受益人群达93000余人次。
让文化传承融入发展基因
“一步一古建,一眼即千年。山西晋城的打开方式,从古建开始。”这是人民网山西频道记者武笑,在采访笔记上写下的一句话。
晋城被称作“中国古建博物馆”,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排在全国城市第4位,现存宋金以前木结构建筑58处,占到全国的1/3。拥有40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国第一)、186个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第五),特别是沁河流域分布着皇城相府、湘峪古堡、柳氏民居、砥洎城等117座古城堡、15万间明清古建筑,享有“西方古堡看欧洲、东方古堡看晋城”的美誉。
如何将丰厚的文化瑰宝传承利用好?我市探索走出一条的活化利用之路。在保护传承为基方面,抢抓创建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契机,实施古民居保护、记忆、活化“三大工程”。在文旅康养赋能方面,把文旅康养作为唤醒古村古堡的关键抓手,大力实施“百村百院”工程。在重大工程牵引方面,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让古村古堡从“支离分散”变为“串珠成链、留住乡愁”的精神家园。10月18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创新暨晋城太行古堡群申遗主题会在我市召开,我市向世界发出郑重宣告,携手守护文明根脉,为世界文化遗产事业贡献晋城力量。
近悦远来风物新,最是文明润人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晋城将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以打造全域“文明版图”的生动实践,奋力书写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晋城答卷”。(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