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物“活”起来,让文化“潮”起来

​——晋城文博“出圈”的启示

发布时间: 2025-09-17 09:04:26 信息来源: 晋城新闻网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2025年暑期,晋城文博交出了一份令人振奋的答卷:晋城博物馆主馆以及玉皇庙彩塑壁画博物馆、青莲寺古建艺术博物馆两分馆共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这不仅是游客数量的增长,更是文化认同的提升,是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生动注脚。晋城文博的“出圈”,并非偶然,而是深耕文化内容、创新服务方式、贴近群众需求的必然结果。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而博物馆正是承载和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晋城博物馆及其分馆之所以能在暑期迎来“高光时刻”,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真正把文物“活化”了。通过新增语音导览设备、提供义务讲解、培训社教员等方式,晋城博物馆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使游客在参观中不仅“看得见”,更能“听得懂”“悟得到”。这种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体现了公共文化机构应有的责任与温度。

更值得关注的是,晋城文博在活动策划上展现出强烈的创新意识。无论是涵盖书画、佛像、摄影与纪念抗战胜利等内容的五大主题展,还是活字印刷体验、“七夕”主题活动等社教活动,每一项活动都紧扣传统文化内核,又贴近现代审美和参与习惯,真正做到了“好玩又有趣”。这种“文化+体验”的模式,不仅增强了游客的参与感,也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得以传承,尤其受到青少年群体的欢迎,体现了文化教育的深远意义。

文创产品的频频“出圈”,更是晋城文博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从“一品青莲”流沙冰箱贴到二十八星宿文化为元素设计的丝巾、铁壶,这些兼具文化内涵与实用价值的文创产品,不仅满足了游客的纪念需求,也拓展了文化传播的边界。它们将高冷的文化符号转化为生活化的消费品,让传统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实现了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此外,大学生实习实训的参与,也为晋城文博注入了青春力量。这不仅是一次专业实践的机会,更是一次文化认同的培育过程。年轻一代在文博活动参与中理解传统、热爱传统,未来才有可能成为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晋城文博的“走红”,是文化自信的体现,也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缩影。它告诉我们,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只要用对方法、下足功夫,就能让它“活”起来、“火”起来、“潮”起来。在文化供给日益多元的当下,公众对高质量文化产品的需求愈发强烈,文博机构唯有不断创新、贴近群众,才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当然,热度之下更需冷思考。如何在“出圈”之后持续“长红”?如何不断推陈出新?这些都是晋城文博未来需要面对的课题。文化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不能急功近利,更不能止步于一时的热闹。唯有深耕内容、精进服务、持续创新,才能让文化热度转化为持久的影响力。

晋城文博的“出圈”,为地方文化传播提供了宝贵经验。它证明了一个道理:文化不是尘封的记忆,而是可以触摸、可以参与、可以共享的生活的一部分。只要勇于创新表达,就能让更多文物“说话”,让更多历史“发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郭舒扬)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