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十五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模范表彰大会上,阳城县润城镇柏沟村村民刘小四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他的事迹令人感动。身患残疾的刘小四在2022年11月12日纵身跃入4米深的化粪池救起被困儿童,用无声的壮举诠释了勇者的力量。
这并非晋城勇士首次走进全国视野。2019年6月28日晚,城区晓光三区饭店门口,面对持刀失控的酒后男子,路过的网格员李建云毫不犹豫上前夺刀,避免了流血事件;2020年5月1日凌晨,他在三里桥小区巡查时,为保护遭醉酒青年追打的120医生,强忍拳打脚踢将施暴者制服,即使右胳膊被划伤、衣服被撕破也未曾退缩。这份坚守让李建云在2022年7月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
这些全国模范背后,还有更多平凡身影在危急时刻绽放出了光芒:高平208国道一涵洞内,女子被雨水围困,民警陈鹏辉与辅警许晨鸣冲进洪流将女子救出,他们口中那句“我重,我去”随5亿次传播响彻全国;晋城大医院护士梁丹妮在司徒小镇景区跪地抢救受伤游客,为游客赢得一线生机;陵川县热心群众黄文龙路遇火情挺身而出,保护了邻居生命财产安全……他们是市井巷陌的寻常身影,却在关键时刻成为照亮他人的光。
面对生死抉择,他们大义凛然;遭遇灾害事故,他们勇毅担当。这份刻在骨子里的勇气,源于我市厚植的“好人文化”土壤。近年来,我市以“德润之城”道德建设品牌为抓手,让崇德向善成为社会自觉:通过持续选树“晋城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典型,将推荐渠道延伸至各行业,让“身边好人”的蓄水池不断扩容;建立礼遇帮扶长效机制,从物质奖励到社会保障的全链条关怀,鲜明传递“好人有好报”的价值导向;邀请先进典型出席重大节庆活动,让见贤思齐的风尚融入城市肌理。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社会正气的培厚,既需要个体的勇毅担当,更需要制度的坚实托举。当越来越多的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我们应该思考:如何让正义之举得到最坚实的保障?从现实来看,见义勇为往往伴随着风险,伤者的医疗救治、困难家庭的生活保障、英雄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都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处理,不仅会寒了英雄的心,更可能削弱社会大众挺身而出的勇气。因此,构建一套完善的权益保护体系,为见义勇为者撑起“保护伞”,是弘扬社会正气的必然要求。
值得欣慰的是,我市社会各界正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份责任。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见义勇为工作,以文明城市创建为抓手,积极完善各项制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营造了向好向善的浓厚氛围。特别是政法、民政、财政等多部门协调联动,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见义勇为称号评定及奖励慰问试行办法、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社会救助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意见、关于建立人员医疗保障机制的通知等机制,以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的流程,让见义勇为者的付出得到应有的认可与褒奖,为见义勇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兜底……从评定奖励、生活救助、资金保障到医疗救治,形成了一套环环相扣的保障链条,既彰显了对见义勇为者的尊崇,也让社会看到了守护正义的决心。
当然,从全国范围来看,对标先进城市,我市政策在覆盖范围与精细度上还有提升空间:可进一步细化不同场景下的行为认定标准,避免因“界定模糊”让英雄流汗又流泪;可深入挖掘更多见义勇为的无名英雄,让凡人善举得到应有的肯定;还可针对支持见义勇为工作的组织及个人建立表扬机制,大力褒奖参与见义勇为事业的“幕后英雄”,推动见义勇为从“个体善举”向“群体行动”转变。
目前,我市已有65人荣获省级以上表彰,其中9人更是获誉全国。这份成绩单是精神传承与制度保障共同作用的有力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新时代是需要英雄并一定能够产生英雄的时代。”新时代新征程上,唯有持续弘扬见义勇为精神,发挥表彰奖励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折不扣地将保障措施落到实处才能让惩恶扬善、匡扶正义的风尚蔚然成风,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晋城、法治晋城注入不竭精神动力,让这片英雄的土地始终激荡着向上向善的力量。(牛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