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优良天数达125天,PM2.5创历史新低
近年来,我市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严格落实“十大任务”,用好“十项机制”,坚持工业源、生活源、移动源“三源同治”,推动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今年上半年,PM2.5浓度降至每立方米32微克,创历史新低,全市优良天数达125天,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变化程度较好排名进入前20。
在结构优化上做“减法”。围绕工业结构,市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不再新上涉气项目,先后对市区周边13家污染企业实施关停搬迁,全市域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实现动态清零,保留的50台35蒸吨以上燃煤锅炉全部实现超低排放;247台固定床间歇式气化炉、62台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淘汰工作按时序节点扎实推进。围绕能源结构,2022年以来实施了上党革命老区散煤清零工程(完成清洁取暖改造3.29万户),累计完成清洁取暖改造34.09万户,年减少燃煤102万吨。围绕交通结构,全面加快推进移动源新能源化,全市106家重点企业清洁运输比例达到71%,较2024年提高4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三;市区主城区出租车、环卫车等特定领域新能源车比例分别达到74.1%和76.1%;工业企业营运类新能源货车占比达到18.1%。
在深度治理上做“加法”。突出精细管理,2018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重点行业企业绩效评级,倒逼企业提标升级、绿色转型;建立完善网格巡查机制、无人机定期巡飞机制、常态化调度机制、清单化管控机制、应急响应机制、问题闭环转办机制、分类整治机制、督办督查机制、宣传引导机制、专班工作机制等10项工作机制,集中开展工地扬尘提升整治、“散乱污”(堆场)清理整治、秸秆禁烧、“黑土场”规范整治、道路清扫保洁、餐饮油烟治理、烟花爆竹禁燃禁放以及国控点周边重点区域精细化管控等一系列社会面源综合整治行动。全面强化科技支撑,在全省率先实现工业企业在线监控“全覆盖”,全市201家工业企业安装污染源废气自动在线监测设备,711家大宗物料运输企业安装无组织颗粒物(TSP)自动监测设备,745家纳入错峰生产范围的涉气企业安装用电监管设施,实现对全市工业企业的实时监控;通过布设233套网格化微型站、57套乡镇空气站、37套企业空气站、13套工业园区空气站、1个道路交通空气站、1个铁路货场空气站,实时监测预警主要污染源排放和区域污染传输情况,推动生态环境监管提质增效。
在机制保障上做“乘法”。一是常态化调度,建立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日调度、周分析、月通报”机制,每日由驻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组织市气象局、“一市一策”专家组以及第三方技术专家团队对未来3—7日的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情况进行预测研判,综合分析污染成因,提出工业、社会源管控建议,推动精准溯源、精细管控;尤其是2025年上半年,在沙尘天气频发的不利情况下,我市持续强化调度研判,连续召开117次市生态环保委调度会,不断优化管控措施,复盘进度,分析形势,通报问题,制定对策。二是立体化督导,坚持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部门监管、媒体曝光、纪委监督、社会监督“五位一体”,市委组织部考核问效,市环委办每日梳理问题清单,当日转办,限时反馈,并适时开展“回头看”,动态销号,闭环管理。三是精准化预警,结合空气质量监测点位类型(包括乡镇站、企业站、工地子站),包点到人,明确三级责任人,细化推送标准,提升反馈效率和质量。
同时,进一步补齐短板促减排。针对PM₁₀、臭氧以及一氧化碳等指标短板,持续提升扬尘管控水平,实施施工扬尘差异化管控;常态化开展“以克论净”考核和道路积尘走航监测,积极整治臭氧污染,全覆盖摸排全市612家涉VOCs排放源,完成12家化工企业首轮泄漏修复;强化对市区周边重点区域冶铸企业的精准调控,积极推进钢铁行业烧结机一氧化碳深度治理改造。截至目前,上半年PM₁₀浓度同比下降8.97%,臭氧浓度同比下降9.55%,臭氧污染天数同比减少24天;一氧化碳浓度由每立方米1.6毫克下降至每立方米1.2毫克,改善幅度达25%。(卢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