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协委员聚焦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 2021-02-23 00:02:08 信息来源: 晋城在线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2月22日晚,政协晋城市七届六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12位政协委员作大会发言,为奋力在新征程上开创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建言献策。(摄影:田飞 徐晓慧)

市政协委员 丁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速我市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

    值“十四五”开局,中共晋城市委、市政府站在两个大局的高度,从发展方位、发展定位、发展方略、战略部署、产业格局、发展举措上,把握时代脉搏,尊重发展规律,明确“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的正确方向。围绕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我就进一步创优我市营商环境提以下建议。
    1.进一步创优政策环境。按我省优化营商环境对标中央要求、对标发达地区先进做法、对接国际贸易通行规则的“三对”要求,创新性地贯彻好、运用好中央宏观政策,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重点项目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奖励力度,从政策层面给予市场、企业信心,引导企业投资实体经济。紧紧围绕市委确定的煤层气、先进制造业、现代煤化工、全域旅游和康养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制定优惠政策,做好产业规划,聚焦战略重点、集中优势资源、聚集各方力量,引导各方面发展要素向“六新”聚集。不只是别人用过的成功经验我们敢于拿来用,更要有先行先试的魄力,在未来发展和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
    2.切实创优政务环境。持续深化相对集中行政审批许可权改革,全面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创新工作方法,进一步清理各类无谓证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让窗口服务更具制度、规范,打造“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服务最好、办事最快”的政务服务环境,为企业和群众提供规范、优质、高效的审批服务。积极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和一事一议制,引凤筑巢,企业只要对相关行政许可作出信用承诺,就可以马上施工。政府职能部门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变事前审批为事中事后监管服务,缩减项目开工前手续办理时间,实实在在为企业减负。推进并联审批,加快构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让信息在不同层级、部门、区域内互通共享,打通数字壁垒,提升工作效能,激发市场活力。
    3.创优人才环境。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第一动力、第一工程的理念,尊才尚才、引才育才、聚才用才。一是引进高端人才。完善我市人才队伍发展规划,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出台适应时代要求的,更具竞争力的招才引智优惠政策,在薪酬待遇、住房保障、配偶安置、子女上学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吸引全国高层次人才落户晋城。二是培养本土人才。加快我市市域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及科研机构建设,培养一批创新性、实用性本土人才,更好地服务我市高质量转型发展需要。三是强化科研合作。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通过联合建立研发中心等方式,培养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为转型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市政协委员 杜爱荣:加快推进康养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晋城资源禀赋很高,后发优势明显,发展康养产业得天独厚。近年来,晋城扎实推进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200多个特色康养村雏形初现,是康养产业发展的“一把好牌”。目前,全市上下正在强力推进“百村百院”工程,为康业产业赋能。为此我提五点建议:
    1.以定位和大创意为统领,做好顶层规划设计,策划规划好资源型、服务型、文化型、医养植入型、养老综合型五大产业,设计好产业现金流、农旅项目交易结构、股权架构等。首先是定位,包括战略定位、市场定位、功能及产业定位。其次是结合区域文化与特色资源,创造性地提出支撑定位的核心点。三是做好产品体系、业态组织、运营模式等体系化工作。做顶层设计前,要组织专人深入项目当地进行市场调研,切忌闭门造车、纸上谈兵。同时,开启农民培训工作,通过成立经济组织、合作社、乡村创客等,启迪民智、开发民力,激发群众主体意识,激活生产要素资源。
    2.以项目牵引、产业带动为抓手,业态融合为关键,建立跨区域联盟,加强协同创新,加速要素资源重组与流动,提升区域间贸易效应,变封闭经济为完全竞争的开放经济。要深入分析疫情后的市场变化、消费者心理和行为特点,找准并细化客群,培育市场新主体,制定全面系统的行动计划,在项目中装入好内容并加以创新形成差异化,实行业态细分类,不断丰富产品体系,提升产品竞争力。
    3.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借鉴各地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实践“以需求为引导的逆向开放式创新”,通过招才引智、招商引资汇聚人才和资源,引进品牌房企、酒店集团布局我市康养产业,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但切忌把康养产业做成养老地产,可通过建立三级市场,实现生态资源价值化。通过设置“村社内置金融”,有效整合分散资金。总之,要结合实际、因势利导,找准突破难题的破势一刀。
    4.深挖文化资源,打造特色品牌。组织专业团队认真梳理当地文化资源 、民俗乡情,选取代表性元素(比如明清古堡、药茶等)加大创意设计研发,打造内容丰富、主题鲜明的文创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努力使文创产品承载更多民俗文化、乡愁记忆等元素,蕴涵更多文化信息,积极为农特产品培植“文脉”,通过农产故事行销,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消费者购买意愿,进而形成深度而完整的品牌体系和产业链条,着力打造太行山区康养旅游目的地。
    5.借力科技赋能,共商共建共享。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借力科技破解硬设施建得多,软开发空间少,空间价值挖掘少等难题,以人民文化权益和旅游权利为中心,坚持高标准建设、高品质分享,走共商共建共享共同富裕之路,为新时代美丽晋城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贡献力量。

市政协委员 刘完保:关于进一步做好煤层气增储上产工作的建议

    沁水是全省、全市煤层气的主产区。探明储量3277亿方,分别占全国的44.1%、全省的46.1%、全市的94.3%。2020年,沁水煤层气增储上产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21亿元,新增钻井504口,新增产能9.77亿方,新增产量5亿方,产量达到31.5亿方,增长19.5%,完成工业产值74.2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7.37亿元,圆满完成省、市考核任务。但煤层气增储上产仍然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因此建议:

    1.鼓励煤层气开采企业继续加强与国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进行产学研合作,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力度。通过科技专项资金、产业基金、贴息贷款、资金补贴等方式,支持煤层气企业投资技术研发;设立专项奖励资金,对取得技术突破的煤层气企业进行奖励,推动煤层气开发技术取得突破。

    2.结合实际,调整煤层气增储上产年度目标,或者将井下瓦斯气纳入增储上产统计范围。

    3.尽快出台支持煤层气增储上产相关配套政策。

    4.按照《山西省煤层气勘查开采管理办法》(山西省人民政府第273号令)第40条规定,尽快建立煤层气输入地对输出地的利益补偿机制,最大限度的保护地方利益。5.建立气源保供调配机制,加快山西聚力民生天然气储备有限公司2*16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调峰储备项目建设,加强市场调控,确保“晋气晋用”。 

市政协委员 宋俊芬:打造国际文化交流新高地 培育我市经济转型增长点

    如何充分发挥“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品牌作用和资源优势,使我市文化产业实现跳跃式大发展,为城市“立”起全新的文化格局,散发出自己的“文化磁场”,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朋友来晋城参观考察、投资兴业,为我市经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做出新贡献,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整合资源,形成对外宣传合力
    要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对外文化交流联席机制。对外宣传涉及经济、文化、旅游等诸多方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作,我们要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适应新发展格局,树立大宣传工作理念,按照政府统筹、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思路,形成以宣传部门、文旅部门、侨联组织、文艺团体、新闻媒介等共同参与、密切协作的工作平台,研究制定对外文化交流中长期规划,定期召开会议,安排部署近阶段工作。要整合各方力量,打造优质对外宣传团队。通过引进优秀文艺人才和重点培养本土队伍相结合的方式,统筹全市文化资源,打造一支随时能拉出来的文艺轻骑兵。通过建设固定活动场所和搭棚建台相结合的形式,参演各种国际性的大型赛事活动、景区文艺表演,搭建一座“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桥梁,打通文化出海通道。
    二、打造品牌,彰显晋城文化特色
    我市认证的五个“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可以形象地用“一帝一后一相一堡一棋”来概括,个个都是顶级的、世界级的文化资源。要坚持全球站位、世界眼光、对标国际一流标准,一体规划,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要注重地方特色、凸显人无我有的独特优势和人有我优的强项优势,形成各有千秋,互相支撑,五指并进的基地文化。要在整合资源、深度挖掘、打造精品等方面深耕细作,打造开展形式多样的对外交流活动。要紧紧围绕浓郁的根祖文化、古堡文化、围棋文化、庭院文化、古镇文化开发独具中国风韵的系列文创产品,向世界呈现晋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要提高文化交流层次,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如大力开展“亲情中华·夏令营”活动,邀请组织来自海外的华裔青少年通过参加寻根问祖、大型国际围棋赛事,参观融入现代科技元素的古堡文化、相府文化、古镇文化等活动,从小培养他们对晋城文化的热爱。疫情期间,也要广泛采取网上办营,云游晋城的方式,团结凝聚华裔新生代,进一步扩大晋城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三、文化唱戏,营造招商引资“磁场”
    要充分利用好文化交流基地这个世界级平台,将文化优势转化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优势。对外讲好晋城故事,讲出资源优势、讲出政策倾斜、讲出鲜明导向,大力宣介晋城这片干事创业的新蓝海,展现晋城转型发展蹚新路的精气神,通过建立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侨商产业园,为招商引资开辟“康庄大道”。要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按照企业按需点菜、政府照单烹制,重点项目专班全程跟进的优质服务,搭建起孵化台资侨资项目的“暖巢”。努力打造宜业、宜居、宜学、宜融的“类海外”环境,让台商、侨商感知晋城、情归晋城、投资晋城。

市政协委员 吉云光:发挥乡贤作用 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全面完胜,农村工作重点即将转入实施乡村振兴阶段,强化人才支撑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乡贤作为最贴近实际、最有优势的人才资源,是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依靠力量,他们以其品行、视野和资源的优势,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成为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
    当前,由于我市正处于乡村振兴起步时期,在充分发挥乡贤作用方面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搭建回归平台,引领乡贤集聚
    一是建立“乡贤协会”。为真正把一批热心公益、热爱家乡的乡贤凝聚起来,要成立机构,搭建平台,建立乡贤统战工作章程和管理制度,确保乡贤组织工作运转规范顺畅,如在市县一级,建立乡贤理事会、议事会等协会组织,为乡贤以商引商提供战略性指导;在乡村一级,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创建乡贤之家、乡贤驿站等服务平台,丰富联络联谊形式,引导乡贤回乡创业,真正实现“带回一些客人、引进一个项目、推荐一种产品、捐助一笔资金、贡献一个点子”。二是打造精神家园。利用新媒体平台,创建市县乡贤网站、微信公众号、QQ群等,定期组织举办不同层面的联谊会、座谈会、研讨会,通过对乡贤精神的挖掘、传承和弘扬,全力倡导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风尚,在乡土乡情教育方面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二、出台激励措施,激发干事动力
    一是建立“授衔”机制。采取聘请在外乡贤担任名誉村长,挂职村官、镇长助理,或将优秀乡贤推荐为县乡“两代表一委员”等形式,充分发挥乡贤的领导才能和管理专长,让他们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手段参与基层工作,帮助建立和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利用乡规民约和个人威望调节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促进乡村有效治理。二是落实“奖补”机制。对回乡创业的乡贤给予一定的奖励补贴,在审批、用地、财税、金融等方面,为项目提供优惠政策和优质服务,通过“乡贤+村委会”“乡贤+旅游公司”等方式,创新发展“家乡资源+乡贤资金”的融合发展形式,吸引广大在外乡贤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大会战。 
    三、培育乡贤人才,营造重才氛围
    一是实行“选贤”机制。建立乡贤人才库项目,通过充分网格式摸底调查,把我市分布在各地的乡贤全部吸纳进来。着力营造能吸引乡贤的软硬环境, 设立人才工作站,畅通乡贤回乡的绿色通道,支持退休干部、商界乡贤争做本地产业兴旺的“领头雁”,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人才队伍保障。二是选树典型,组织开展 “乡贤致富带头人”“模范乡贤”等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宣传口碑好、威望高、办实事的乡贤,在全社会营造人人尊重乡贤的良好氛围,激发乡贤反哺桑梓、泽被乡里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
    四、汇聚乡贤爱心,推动乡贤反哺
    一是设立爱心基金。乡贤大多具有反哺乡里、回报家乡、感恩父老乡亲的强烈意愿。在乡村日渐“空心化”的过程中,遗留了许多“空巢”老人和小孩。要引导乡贤开展敬老、奖学、帮困等活动,比如设立“慈孝基金”,倡导敬老慈孝,为乡村里的老人带去温暖和关怀;设立“教育基金”,资助家庭困难的孩子们上学、深造,让受到资助成材的孩子长之后更愿意回乡报恩,参与乡村建设。二是弘扬传统文化。乡村振兴,不仅是村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更需要涵养优良风尚、提升文明水平。乡贤多在品德和才学方面被乡人推崇敬重,他们的身体力行能有效引导教化村民弘扬公序良俗、摒弃陈规陋习,有利于凝聚人心,促进和谐,重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塑文明乡风。

市政协委员 刘栋:以离岸基地营造创新生态 加速晋城高水平对外开放

    创新发展离不开创新资源。市委七届十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全力打造创新生态、充分激发转型发展的潜力和动能。我市《“十四五”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建议》也指出,“十四五”发展战略定位包含开展国际交流合作,拓展全方位高水平开放新空间。把创新驱动放在转型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领跑行动,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议市政府在此设置离岸基地,做四点探索。
    1.建设离岸创新中心。市政府要积极促成离岸创新伙伴成长,建立对接国际创新源头的有效机制,以龙头企业为核心,与高校院所、国际机构合作,紧抓成果转化痛点,培育一批科技创新成果。
立足开发区创新组团,以山西智创城6号为核心,建立“一核多点”发展布局。依托开发区龙头企业的海外研发中心,与国际科技企业、机构、高校、人才加强合作,建立有效对接机制,对有意在我市创业的人才提供政策、知识产权、技术、投资对接等整体前置服务,通过“海外预孵化”,提高落地成功率。同时发挥离岸优势,积极对接服务我市企业在海外的合作拓展需求,支撑创新企业“走出去”。
    2.链接国际创新资源。我市要共享全球创新资源和成果,包括在海外设立离岸基地相关资源,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企业组建离岸创新工作站。我市离岸基地应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原则,追求三个核心功能:一是招引离岸创业项目,促进创新项目海内外预孵化和成果转化;二是出台集聚海外高端人才细则,支持海外人才开展离岸研发、离岸贸易和离岸金融等业务;三是培育专业服务能力,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市政府设立离岸创新基金,支持离岸高成长企业发展。打通境内境外两个市场,借助境外创业平台建立孵化器,向我市输送海外人才和技术,帮助我市人才项目对接国际市场国际资源。
    3.探索“非对称”赶超战略,用超常规手段抓创新,把创新环节和产业化环节进行空间上的分离,创新孵化环节可留在市外创新要素集聚的地区,把加速成长和产业化环节融入我市,目的是让更多的优质科技项目落户全市、更多的高端人才为我所用。
    4.贯彻关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决策部署,重点做到“两个聚焦”。一要聚焦“离岸”制定创新机制,探索创新海外预孵化、到岸再孵化、加速器产业化等机制,形成精准高效对接海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模式;二要聚焦“离岸”出台政策,以更开放的姿态吸引海外创新资源,在跨境投资、商事、贸易、金融等方面加强政策突破,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系统,也为对外开放提供新动能。

市政协委员 谭军社:携手5G信息化建设 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

    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潮头,已在引导倡导民营企业抓住5G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在5G运营商与民营企业之间搭建了互惠桥梁,为切实解决民营企业“不敢转”和“不会转”的困惑和难题,同时也帮助运营商提高5G的商用转化率。因此建议:
    1.市委、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站在5G时代的新高度,新起点,为移动通信运营商5G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确保5G基站、5G精品网络建设覆盖我市城市、企业、厂矿、学校、景区、农村的方方面面。
    2.市委、市政府通过引导,以行业协会为抓手,建立行业在线互联网平台,引领行业科技潮流,提供一站式中小企业信息化转型助手,快速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帮助中小企业拥有智慧协作平台,客户管理、项目管理等企业运营管理平台,帮助企业进行决策,使中小民营企业不用投入过多的精力,便可轻松跟上5G时代的进程,为自己寻找更大生机。
    3.市委、市政府要协同5G运营商,打造一系列高效可靠的平台模块,融入全球产业资源,建设云在线信息化物流和供应链金融平台,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实的支撑和坚实的服务。
    4.市委、市政府要协同行业协会,引领中小民营企业积极主动抓住5G新机遇,走出去、引进来,利用自我流通平台,顺势而为,创新中小企业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积极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建立“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体系,提高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5.市委、市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主动搭建起5G运营商与社会各行各业互惠互联互通的平台,成立5G综合应用实验室,共同探索符合晋城市情乃至山西省情的5G行业解决方案。推动“5G+计划”,实现“万物智联”,将5G融合、融通其他新兴信息技术,实现聚合创新,构建全新的信息基础设施,使5G赋能各行各业,促进各类生产场景产生颠覆性变革,最终实现“智联万物、聚合平台、赋能产业”,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经济发展打造新功能拓展新边界,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增添新动能。

市政协委员 郭完计: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就长期防疫防控而言,必须依赖于均衡的公共卫生体系,将防疫工作落实到日常,才能时刻保持对传染病侵入的敏感性,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健康支持。目前,防控疫情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以防控疫情为导向,推进新形势下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非常重要。为此,我提几点建议:
    1.加强传染病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结合我市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和人口持续增长的发展需要,科学引进预防医学、传染病学、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消化内科、儿科、皮肤性病科、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人才和优秀高端人才,增强软实力。由于从事公共卫生传染病防治有较高的职业风险,应同步出台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确保人才稳定。
    2.加强“防、控、治、研”建设,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处置能力。加强疾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搭建疾控系统信息化平台,实现市、县两级疾控与国家、省级疾控以及各医疗机构数据对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保障各类信息的实时监督、动态管理和综合分析,增强多点触发、多渠道监测预警能力。
    3.推行一院多区模式,发挥资源配置效能。易址新建的晋城市人民医院新院区与市第三人民医院仅一墙之隔,建议充分考虑空间地域、建筑布局,利用市人民医院的技术力量和市第三人民医院的特殊医疗资源,统筹规划,减少重复投资,共建共用共享。在应对类似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情况下,可迅速独立一个院区作为传染病救治区,方便政府统筹安排与管理,方便患者救治。

市政协委员 王小芳:打造科技创新一流生态 助推美丽晋城转型发展走在前

 科技创新是践行新发展理念、驱动经济高质量高速度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举措,全市整体科技创新发展势头持续向好,一批引领特色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企业活力迸发,为“十三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打造了新引擎,为美丽晋城在新赛道上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为此,提出五点建议:
    1.着力推进机制创新。增加政府财政资金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力度,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科创企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融资投入体系,破解科技型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健全科技创新评价体系,组织开展行业之间和企业内部科技示范评比,强化对科技资金的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评价,对科技效益提升和科技创新创收明显的企业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2.着力培育科技企业。结合我市优势特色产业,建立科技型企业梯队培育库,每年从科技型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中遴选出高成长性、高技术水平企业,综合施策,精心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对科技小巨人企业实行“一企一策”精准辅导,为高新技术企业储备一批“后备军”。
    3.着力加快载体建设。聚焦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需要和高端装备、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加快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组建、申报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吸引知名大院大所来晋城设立分院分所、产业技术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等研发或成果转化机构。支持中小科技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战略合作,共建“离岸”科创中心,力争攻关一批核心技术、共性技术、迭代技术和颠覆性技术。
    4.着力聚集创新人才。进一步解放思想,优化完善人才管理办法,鼓励和引导科技企业坚持本地培养和外来引进并举,培育造就符合产业发展的技术人才、产业人才和高端人才,不断壮大科技人才队伍。紧盯特色优势产业,积极争取项目,鼓励支持企业以“周末工程师”“候鸟式专家”等多种形式聘请专家破解创新难题,突破技术瓶颈,努力提升科技企业竞争力。
    5.着力深化科普工作。制定出台《晋城市科普条例》,为科普企业、科学人才、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宣传工作提供激励与动力,营造浓郁的科普氛围。加快推进科技馆建设,构建科普大平台,培育科普产业新业态,满足公众科普消费需求,支撑科普事业和产业发展。壮大科普产业龙头企业,认定支持一批重点科普骨干企业,提升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供给能力,优化科普产业生态圈。

市政协委员 解小竹:以建设丹河新城为契机 为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筑巢引凤

  随着太焦高铁与丹河快线的开通,祖国的南北西东与古老的泽州大地开始加速交融,丹河新城呼之欲出,恰逢其时。我就新城的基础教育建设提如下建议:
    1.在规划的幼儿园、小学和初中以及将来的高中,各取其中一所,统一命名,联合建成双语教学的国际化学校。
    2.一所学校的灵魂在于校长,以不低于招商引资的力度和热忱,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之内为学校招聘名校长,我省的太原理工大学引入浙大的郑强,山西大学引入北大的王仰麟,其着笔高远,匠心独具,值得我们学习。
    3.与省内的这两所高校不同,丹河新城是一张白纸,国际化学校更是新鲜事物并非空中楼阁,无从下手。我建议以改革创新的方式去建设,计划要单列,编制要改革,教学要创新,投资可多元。
   4.借鉴国际和国内的优秀办学样本,对照国际标准,嫁接名校资源办出我们的特色,打造我们的声誉。

市政协委员 程刚强:积极引导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新征程

    按照全国工商联和省工商联的部署,市工商联将组织动员全市广大民营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投身“万企兴万村”行动中来,动员能人回乡、资本下乡、产业兴乡,在乡村振兴中勇挑重担,再立新功。为此,建议: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优化服务方式。各级党委、政府要制定民营企业投身乡村振兴的各项优惠政策,引导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新征程。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以“店小二”精神服务民营企业下乡,吸引民营资本回乡。要开设能人回乡服务窗口,建立资本下乡“一对一”服务制度,设立重大产业项目保障专班,让能人回乡、资本下乡、产业兴乡更加便捷高效。同时,也要发挥各级各类商(协)会的组织引领作用,形成政府推动引导、商会引领组织、民营资本协同发力的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规划引领,加大项目引导。各级各部门要立足当地的产业优势、资源禀赋,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的产业定位,制订美丽乡村规划。要挖掘地域特色,特别是结合我市康养优势,制定具体的招商引资政策,引导民营企业投资乡村、建设乡村,保护乡村文化,守住生态底线,确保既看得见美景又记得住乡愁。要建立并公布乡村振兴项目库,让民营企业看得到发展机遇、见得到赢利机会,实现村企双选,互利共赢,持续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三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强要素保障。要实施乡村建设行动,针对当前仍然存在的“散”“乱”“脏”“差”等现象,要加强统筹规划,加大财政投入,着力补齐乡村建设短板,高水准建设美丽乡村,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公共服务水平,降低企业下乡成本。在融资方面,建议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的开展,畅通经营权政办理渠道,为吸引民营资本下乡提供条件。在用地方面,建议在所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的前提下,鼓励乡村重点产业和项目使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鼓励闲置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率。
    四是突出康养优势,厚植发展潜力。要认真贯彻落实去年在我市召开的2020中国·山西(晋城)康养产业发展大会精神,紧紧抓住我市打造“百村百院”工程这个康养品牌,积极探索康养产业与医疗、养老、文旅、体育等多业态深度融合,大力宣传优惠政策,吸引民营资本投身乡村建设,发展旅游产业,打造特色品牌,开发特色民宿,凸显生态魅力,为乡村振兴开拓新空间。同时,要注重扶持推动民营企业发展数字农业、农村电商等新产业,丰富乡村经济业态,厚植接续发展潜力。

市政协委员 靳凤伟:强化文旅康养定位 提升城市综合能级

今后在发展文旅康养中,应立足现在、纵观全局、着眼未来,把中心城市的打造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建议从以下四方面举措展开工作:
    一、定位“康养城市”的战略目标
    要从全域全局角度,依托中心城市,按照“城市文旅康服务中心”的功能定位,在建设用地供给、基础设施配套、公服设施等优先文旅康养产业的布局需要,扩充产业链上下游,以及周边产品的项目招商库。
要跳出山西,抢先争夺国家中部地区的“康养明星城市”的话语权,叫响北有秦皇岛、南有攀枝花,中有太行山晋城的三大中国康养之都新定位,城市的经济业态要围绕“康养+”做足文章,集聚优势资源,打造一批主题各异的康养街区,与市区外太行庄园系列、太行云锦系列的精品康养乡村遥相呼应,互相补充,相得益彰。真正让中心城市成为康养产业的“总舵主”,为战略引领“城市+乡村”全体系的康养产业发展提供丰沛动力。
    二、打造“康养城市”的文化地标
    以山水城市为形态,太行文化、民俗文化、历史文化为灵魂,打造“山城共生圈”,强化文旅康养与商业、金融、教育、体育、科技等产业的融合,加快推进华谊星剧场、老城旅游特色休闲街区、白马寺大健康产业园、丹河康养城等一批城市文旅康养综合体的建设,引领城市提档升级。
    三、升级“康养城市”的夜间商圈
    丰富夜间文化演出市场,建设一批具备夜游、夜购、夜食、夜娱等功能、具有地方特色的夜间文旅经济载体;先期可以以城市公园、城市商圈为基础,增加主题文化的注入,打造夜间文旅体验、主题秀场等;鼓励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在旅游旺季适当延长开放时间,发挥场馆优势,打造城市旅游目的地,优化城市文化和旅游消费场景。
    四、提升“康养城市”的平台功能
    以智慧网络为支撑,提升以立体交通和信息通信为支撑的链接能力,加快高铁东站、先行谋划太行山机场等游客集散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平台思维谋划城市大型文旅内容的营销,与大型文旅节会相结合,与文艺精品创作相结合,拉升城市人气,推动中心城市成为全市文化旅游中心、康养中心、服务中心、集散中心,锻造晋城文旅康养产业增长极,引领全市文旅康养产业,高水平、高质量、高速度发展。


责任编辑: 窦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