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工过程中,现场一旦发现有隐患,不具备安全作业条件,咱坚决不能作业。涉及安全问题,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近日,在陵川县平城镇北召村的村委会大院里,县城乡建设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杰为村里以工代赈项目新招收的50余名工人讲解劳动合同、操作技能及安全等方面知识。
项目经理任海鹏告诉记者,北召村以工代赈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总投资700余万元,工期为一年。按照以工代赈的要求,建设项目的工人均来自北召村及周边乡镇剩余劳动力,在完成培训后可以即时上岗。
截至目前,陵川县累计培训相关职业技能人员13078人,其中享受技能补贴1878人,包括企业务工人员培训1260人、创业培训490人、叉车工焊工等订单式项目制培训128人。
陵川县是全市以工代赈工作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市人社局充分发挥以工代赈政策效应,紧紧围绕用工保障、技能培训、报酬发放、权益维护等工作,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开展岗前培训,组织各类招聘,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有事做、有钱挣。
走进城区零工市场,只见大厅内干净整洁,电子屏上滚动播放着招聘工种、人数等信息,不少求职者正在仔细筛选大屏幕上显示的各类就业信息。“我主要是做水泥工、房屋装修等方面的零工,以前都是在外面自己找活干,有时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找到。”求职者王国富说,现在在零工市场,信息齐全,工作人员服务热情,介绍的工作岗位包括工资待遇特别详细,对找工作帮助特别大。
同时,城区还上线了“城区e就业”服务平台,求职者可通过手机填写自己的信息、岗位以及擅长的工种,用工企业进入小程序实名登记后发布岗位人数和用工需求,用工企业和求职者可以在线上实现沟通对接,极大地提高了市场的匹配效率。此外,通过抖音等平台定期开展直播,及时推送最新的招聘信息和招聘活动信息,极大地方便了求职者就业。
采访期间,正好有3家企业在直播间发布用工需求,招聘方线上为求职人员答疑解惑,求职者根据岗位特点、自身情况挑选合适的岗位,与企业进行下一步的对接和面试。“我们这边主要招行政后勤、月嫂、母婴护理师等岗位。从去年5月份就开始来这个平台招工,一能做品牌推广,二能招到所需要的员工,效果很不错。”参与直播的和和家政负责人郭永玲说。
零工小市场,供需大平台。以零工市场为依托,线上+线下协同发力,各类型岗位信息不仅可以实现及时更新、精准推送,还有效破除了供需不全面、不对称的问题,为求职者及用工单位提供了“一站式”的就业服务。截至10月底,城区零工市场累计服务灵活就业人员1.3万余人次,新登记注册求职者1万余人次,登记用工企业600多家次,发布各类零工及全职岗位信息1480条,提供岗位1.1万多个,促成初步就业意向3065人,有效促进供需双方高效对接。
“一方面,我们以乡镇为单位,深入社区(村)开展未就业劳动力信息采集,全力为以工代赈用工需求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另一方面,我们统筹各级人社部门、零工市场,打通公共招聘网等线下线上就业服务平台,畅通以工代赈就业渠道。”市人社局创业就业科科长张宁波介绍。
今年以来,市人社局紧紧围绕我市1491个以工代赈项目,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积极开展劳动力信息采集,建立全市以工代赈劳动力信息库,及时掌握项目用工需求,落实各项就业支持政策,主动搭建供需对接平台,充分发挥各县零工市场、1790个社区(村)就业服务网点作用,利用线上、线下平台,促进供需双方精准对接。聚焦以工代赈项目急需紧缺工种,整合59家社会培训机构及技师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培训资源,指导81个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点对点精准对接以工代赈项目,输送劳务用工。同时,积极组织电工、焊工、叉车工、养老护理等不同工种人员参加技能培训,督促用工单位建立台账,认真执行工资标准,保障灵活用工、短期用工人员各项权益,切实通过以工代赈“实施一批工程、吸纳一批就业、增加一笔收入、培养一批技工”。
“下一步,市人社局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继续在以工代赈项目建设中主动融入、靠前服务,围绕务工组织、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重点环节,全力做好家门口的就业服务,促进更多群众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邱亚南说。(卢科 刘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