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里的晋城丨陈廷敬:​析城山

发布时间: 2023-02-10 09:55:01 信息来源: 晋城文艺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析城山

作者:陈廷敬

河东形胜古王畿,蒲坂南来垒嶂奇。

禹贡山川连砥柱,唐风官室尽茅茨。

阴埋半岭云车过,翠入中峰雨脚移。

极目下方千万壑,樵村归路客先知。

诗歌解析

成剑锋

析城山,位于阳城县西南,其名久远。最早于《禹贡》《竹书纪年》中,已经位列祭祀名山。唐宋之际,庙宇广阔,风俗盛行,元明清三代,更是风靡四省数十个县。其周边传说甚多,从盘古开天直至商汤祷雨、周穆王相会西王母,近年的考古成果证明,析城山一带至少在晚更新世时期,就有人类生活于此,与传说相得益彰。所以,自古以来,县域及来阳的文人骚客无不纷踏而至,拜谒名山,题文留墨。

这首《析城山》的写作年代没有明确记载,但从其生平和诗的内容推测,似乎为康熙二十八年(1689)较为妥当,因为前一年(1688),受湖广巡抚张汧贪污案的牵连,陈廷敬五月左右回到阳城,析城山最美的是农历五月下旬开花,这一年似乎赶不上,可康熙三十年(1690)二月,陈廷敬又应召回京,二十年后,年逾古稀才回到家乡。诗中的迷茫、无奈、伤感的情绪,也与其人其时其境相吻合。

(陈廷敬)

陈廷敬(1639——1712),原名陈敬,字子端,号说岩,晚号午亭,山西阳城人。入仕五十三年,曾担任经筵讲官、礼部侍郎、左都御史、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尚书、《康熙字典》总裁官等职。是康熙年间著名的政治家,颇有政绩的台阁重臣,也是康熙诗坛不可忽视的诗人之一,与另一重要台阁诗人王士祯并称为康熙诗坛的“双璧”。著有《午亭文编》。

这首诗从远望起笔,“河东形胜古王畿,蒲坂南来垒嶂奇。”黄河东岸继续向东绵延的三四百里,今天的考古证明是中华民族的起源地之一,古代的人们应当也有类似的认识,作为禹都的浦坂自然是闻名遐迩。中条山自传说中的诸多王都蜿蜒而来,层峦叠嶂,锦绣非凡,在东段的析城山,又凝日月精华,留下千古之谜、千古之奇、千古之美,历朝历代,来此寻祖觅迹的人数不胜数。

随着驴车的攀爬,“禹贡山川连砥柱,唐风官室尽茅茨。”诗人看到了古籍中记载的“砥柱山”,沿途的古迹遗存,还有析城山上残垣断壁的唐代寺庙。一方面是对过去帝王在阳城曾有的丰功伟绩的怀古,一方面是对物是人非的感慨。其中蕴含着对自己境遇的不甘是一定的,毕竟这时的陈廷敬才五十岁,正是年富力强、胸怀大志、渴望报国的最佳年龄。

“阴埋半岭云车过,翠入中峰雨脚移。”这一次的析城山之行,不是太顺当,可能刚刚登上山顶,雨就随影而来,诗人不得不返回,然而,祸福岂有定式?你看,雾起云涌,细雨轻拂,叶明花艳,草木青翠,山岭隐现,一副天然的中国水墨画卷。当然,吟诵之间,却又有一种莫名情绪。

接下来的“极目下方千万壑,樵村归路客先知。”极其自然地将虚和实、景和情高度结合在了一起。雨天的北天门,雾和云是纠缠在一起的,翻滚追逐,让悬崖上的羊肠小道战战兢兢,以致常年行走的樵夫竟有点不知所措,不过站在高处的远道之客却是一目了然。由此,不难联想到诗人卸任回家的境遇、思绪万千的心理。

全诗可以看到,作为臣子的陈廷敬,渴望回到朝堂之上,只是对前途又不可把控,整首诗隐忍、内敛,既描绘了析城山的美景,又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绪,是一首艺术价值很高的诗作。


责任编辑: 靳驰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