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市:全方位资金运作 真金白银“活血”破瓶颈

发布时间: 2022-09-22 10:07:02 信息来源: 太行红叶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金秋时节,走进高平市陈区镇铁炉村,千亩梨园生机勃勃、硕果累累,阵阵梨香扑面而来,一颗颗金黄油亮的黄梨缀满枝头。

“你看这小小的黄梨,可以做成梨干、梨膏、梨汁……都能卖出好价钱嘞。”看着即将收获的黄梨,村党支部书记王建飞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铁炉村所产黄梨明清时曾进贡皇室,故有“铁炉贡梨”的盛名。但一段时期以来,铁炉村梨园因技术水平低、管理不到位而大面积荒置,前些年,王建飞牵头成立了铁炉贡梨种植专业合作社,经多方筹资,更新改造老梨园270亩,新发展梨园770亩,累计种植标准化黄梨1040余亩,建成了高平市单体规模最大的黄梨种植基地。

“去年,铁炉村黄梨年产值达到1700万元。村集体通过老梨园土地及梨树入股的方式获得分红,合作社社员户均增收2万余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实现了集体和村民共富增收。”王建飞高兴地说,他们还构建起了“选种—种植—深加工—线上线下销售—休闲观光”黄梨全产业链,而这背后正是依托了各项利好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为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金难题,我市积极优化财政投入方式,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安排土地综合整治、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等各类资金支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同时搭建市场化投融资平台,市县两级全部成立乡村振兴公司设立乡村振兴产业投资基金,整合盘活全市优质涉农资产127.9亿元。

借助这股东风,铁炉村整合上级资金入股扩大合作社经营,2019年通过优惠政策发展1000吨黄梨加工项目,村集体每年可获得5万元保底分红。今年,在200万元乡村振兴财政衔接资金支持下,该村延伸产业生产链,推动合作社走向专业化、品牌化、规模化。

“现在,全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80万元,黄梨产业成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有力支撑。”王建飞自信地说道。

同时,我市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出台支持社会资本“上山下乡”15条,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采取多种形式引入市场主体,撬动社会资本300亿投资乡村产业。

大王村位于陵川县六泉乡东部,毗邻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曾因矿产资源丰富而闻名,但随着长期开采导致水源、土壤等遭受破坏,矿区逐渐关停,村庄凋敝没落。面对破败的矿区土地,2017年,大王村以“自然资源修复”为主线,以“亲情+乡情+朋友圈”为纽带,成立招商引资专班,远赴郑州、上海、天津等地宣传本村生态、环境和气候优势,邀请多家公司到村考察洽谈,最终成功吸引河南省新郑金叶香料有限公司前来投资。

“新郑金叶香料公司来了之后,成立了陵川县金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围绕废弃矿山做文章,开发生态旅游。我们村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70万元,入股金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村集体以占股25%比例分红,预计年投资收益分红3.2万元以上。”村支书王学礼欣喜地说。

2021年,大王村与金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积极合作,建设了120亩水果观光采摘园、2栋800余平方米有机蔬菜大棚、20亩露天蔬菜园、40多间民宿,打造了200亩中药材养生园、修建药膳餐厅……如今的大王村已打造成集生态观光、休闲旅游、生态度假、健康养老、娱乐餐饮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经营收入突破200余万。

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注入更多活力,近年来,我市坚持市场导向和企业转型相结合,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布局乡村振兴,先后引导13家国有企业投资34个项目,实现企村互促、工农融合、互利共赢。

高平市寺庄镇釜山村依山傍水,生态宜居,文化底蕴深厚, 2019入选“中国传统村落”。近年来,釜山村抢抓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环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契机,挖掘“绿水青山、红色工业、古建筑群”等特色资源,坚持“路、景、村、业”一体推进,与长平煤矿、高平农投等企业深度合作,探索“企地共建共享共治”新模式,实现“煤转旅”“黑转绿”产业转型,绘就了一幅“路畅、景怡、村美、民富、业兴”的美丽乡村画卷。2021年釜山村集体收入达到140余万元。

“我们村通过企地共建,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发挥‘叠加效应’;通过互促共进,产业规划联动发展,激发‘联动效应’;通过三产融合,催生‘聚合效应’,已形成集山水观光、餐饮休闲、古村民宿、时代体验、果蔬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文旅业态,为壮大集体经济打下坚实基础。”村党支部书记陈文才感慨地说。

陵川县古郊乡锡崖沟村地处王莽岭景区核心地带。近年来,该村紧紧围绕王莽岭景区整治提升,依托国有企业太行云顶公司11亿项目资金的注入,配合实施安置区建设和相关配套工程,以及村内道路改移、挂壁公路治理、北游客中心建设、河道综合治理等项目。同时,按照景区统一规划,积极打造“太行水镇”,推进景村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60余万元。

针对脱贫村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产业弱、发展慢等现状,高平市坚持补短板、强弱项,从发展集体经济薄弱点切入,实施“一矿带一村”行动,采取“党委主导、企业帮扶、龙头运营、多方共赢”模式,力争3年内实现全市11个脱贫村集体经济从20万元到50万元、到100万元的跨越式发展,让脱贫村驶入乡村振兴“快车道”,成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当前,在“一矿帮一村”行动的强势推动下,全市11个脱贫村示范创建的大幕已徐徐拉开。

深入开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强力推进农村集体资产“清化收”工作,让农村“死产”变“活权”,“活权”变“活钱”。

2020年,城区组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利用农村产权交易线上平台开展全市域产权交易,运行一年多时间,已累计线上挂牌各类农村资源资产768笔,成交589笔,成交金额3018万元,为集体增收632.8万元。全市其他5个县(市、区)也都建立起了交易平台,有效推动农村(社区)资产资源规范流动。目前,我市在清理合同3.8万份、化解债务3.5亿元、收回资金7288万元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市场交易,为发展集体经济“攒厚家底”。

一笔笔资金投入,一个个企业助力,一项项政策扶持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注入了“强心剂”。

据统计,目前,我市1552个行政村集体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970个村突破30万元,332个村超过100万元。(牛前进)


责任编辑: 靳驰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