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民生福祉 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加可感

发布时间: 2024-03-22 11:33:48 信息来源: 太行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推动实现更高水平“民生七有”,解决好群众关心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

连日来,就如何写好这份民生答卷,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加大扶持力度 推动残疾人和农村妇女就业创业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抓好脱贫家庭、低保家庭、零就业家庭、残疾人等困难人员就业兜底帮扶。”市政协委员李琳说,当前残疾人及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在就业创业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残疾人的就业质量不高,稳定性较差;职业教育不充分,技能培训持证率低;残疾人就业创业信息化服务管理不足;高校残疾人毕业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等方面。为改变这种状况,李琳建议,要围绕我市残疾人群体的身体特征、就业意愿、就业需求等分类施策开展技能培训,并为残疾人开设培训专场和创业大赛,拓宽残疾人的就业渠道;要抓住互联网发展机遇,加大对残疾人群体电商直播带货、短视频拍摄剪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能培训,让更多残疾人搭上信息化“快车”。

乡村振兴“巾帼”亦是半边天。如何大力推进农村妇女就业创业,让妇女同胞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中大有可为,是市政协委员张志梅一直所关注的。她建议,要因地制宜开展妇女就业技能培训,大力扶持符合妇女特点的,而且投资少、增收快、可就地转(移)的项目,比如开农家乐、建生态园、加工制作手工艺品等,切实帮助妇女解决缺资金、缺技术、缺项目问题,以此满足妇女创业就业和发展生产之需求,真正做到“不离乡土”就能增收致富。

深化教育改革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市职业教育整体发展势头强劲,但产教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适配度仍显不足,存在整体规划不够完善,运行机制不够畅通,‘双师’队伍不够专业,校企合作不够深入等问题。”市政协委员孙夏芳建议,要多措并举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加快建立开放共享的产教融合信息服务平台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储备库,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专业共建、基地共享、教材共编、课程共担、师资共训,切实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不断深化。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市政协委员郭太生说,为促进全市校长队伍专业化建设,我市可借鉴外地市名校长工作室建设经验,出台《晋城市名校长工作室实施管理办法》,建立多个名校长工作室。“建议大力推进名校长工作室建设,以名校长工作室为载体,通过注重跟岗和主题研修、追求品质与特色、突出示范与引领等多种举措,加快培育一批教育家型校长、培养一批优秀骨干校长、扶持一批农村薄弱校长,带动大批中青年干部成长,促进全市教育实现均衡优质发展,为实现我市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强大支撑。”

创新举措优化服务 加快健康晋城建设

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也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市政协委员田志华认为,我市医疗发展不均衡,基层医疗人才不足。他建议,要根据实际制定合理的引才计划,构建更加科学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同时尝试开展医疗人才“市属县用”试点工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有效弥补基层医疗人才短板,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消化道肿瘤是晋东南地区的高发病,在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老百姓发现胃癌、食管癌和结直肠癌都已经是晚期,不仅增加了群众的医疗负担,而且治疗存活率也大大降低。加强筛查和早诊早治尤为关键。市人大代表陈志军建议,将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扩大到包括肿瘤筛查等非治疗性的疾病筛查项目,尤其是针对农村居民医保群体。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备人才不足的现状,可增加区域上下级医疗机构的沟通合作,由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实施居民医保受众的防癌体检项目,实现对医疗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各级医疗机构可将辖区每个年度的体检报告进行分析对比,随时掌控地区居民健康状况及发展趋势,争取实现肿瘤防治“关口前移”。各地卫生部门要不断普及健康教育,提高群众尤其是偏远山区居民的体检意识,为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奠定基础。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不断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减弱、机构养老资源不足等问题不断凸显。市政协委员张雪认为建设日间养老服务中心,是确保老年人健康稳定的最有效措施之一。张雪建议,推广泽州县郭庄村“爱心大食堂”运营模式,以“企业支撑、反哺社会”的公益模式,实行“个人出一点、企业让一点”的多元支持方式,制定相关就餐服务实施方案,服务对象为村内65周岁以上需要服务的老年人,让老年人能吃好,食堂能运营,实现互利双赢、可持续发展;政府加大投入,确保资金到位;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党员干部成立志愿者队伍,为70岁以上行动不便老人送餐,力争在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养。

民生温度,幸福刻度。代表委员纷纷表示,要聚焦民生所需,积极建言献策,认真履职尽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多一些主动问需,多一些未雨绸缪,第一时间回应群众关切,让群众于细微处感受到温暖。(窦育瑶)


责任编辑: 李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