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绿而行绘锦绣

​——我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发布时间: 2024-03-18 10:40:54 信息来源: 晋城新闻客户端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不断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发展步伐,逐“绿”前行、向“绿”而生、乘“绿”而上,生态文明建设步履铿锵。

逐“绿”前行

精准治污筑牢生态屏障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去年以来,我市坚持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一体谋划、一体推进,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污染防治攻坚战。

精准治气。聚焦工业污染深度治理、臭氧精准化治理、散煤污染源头治理、扬尘污染精细化治理、移动源全链条治理五大行动,持续推进钢铁、水泥、煤化工深度治理。集中治理挥发性有机物,完成清洁取暖改造1.22万户,超额完成0.4万户。积极淘汰燃煤锅炉,开展清洁能源替代,现场监督整改928个施工类扬尘问题,对255辆排放不达标准的违法违规重型车辆实施行政处罚,靶向发力,精准施策,努力守护一方蓝天。

精心治水。聚焦地表水环境质量提升、饮用水源地全方位保护、污废水系统化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四大行动,强化“污水处理厂+人工湿地”组合治污,投运了阳城二污、沁水二污、丹河新城等3个污水处理厂,北石店河背荫人工湿地建成投运,开工建设获泽河等3个人工湿地,提前完成169公里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改造省定任务。集中整治83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对全市197个入河排污口开展详细监测,首批268个行政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完成管网建设任务,198条农村黑臭水体治理完工128条,完成4个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一园一档”“一区一图”“一园一策”污废水系统化治理方案,尽职尽责守护清清碧水。

稳步治土。聚焦土壤环境安全保障行动,强化土壤污染源头管控和建设用地准入管理,完成30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强力推进工业固废综合整治,全力推进“无废城市”建设,交出一份“一片净土皆放心”的绿色答卷。

2023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为历史最好水平,在168个重点城市排名中首次退出后50名;PM2.5浓度降至34.7微克/立方米,历史最优;PM10、优良天数改善幅度分别排在全省第1、2位;连续两年国考断面优良水体比例100%,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蕴更加深厚。

向“绿”而生

满城皆画共建园林城市

刚吃过早饭,家住香港城旺角花园小区的市民杨先生就带着乐器来到了家门口的崇实公园。在公园长廊一角,家住古书院矿南小区的魏女士和几位乐友早已等候在这里。紧接着,欢快的歌声和电吹管、笛子等乐器的悠扬声飘荡在公园上空,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

崇实公园总用地面积约3.7万平方米,包括1个主题公园、3个街头游园和1个街头绿地,园内模拟自然山水,设计有景观水面、文昌阁、书香文化长廊、历史名人墙等,开园以来就成为市民争相打卡的网红之地。“这几年晋城变化很大,身边的公园多了、绿化越来越好,生活得很舒适。”正在游玩的市民曹雨薇表示。

去年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城建三年行动计划”和“工程建设和养护管理”两个关键,深入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全力提升城市品质。围绕“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要求,致力于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游园,先后建成景昌游园、庆乐游园、新马游园、市文化艺术中心北侧游园等多处街头游园,“多节点”园林景观异彩纷呈。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公园51个(市区27个),游园81个(市区44个)、广场18个(市区8个)。

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大局,于2022年2月启动实施了主城区水系清水复流工程,工程总投资130亿元,分3期建设。其中,一期项目选择问题突出、条件相对成熟、可操作性强的河段先行推进,主要包括消除主城区黑臭水体,西河、书院河、东河、花园头河、白水河、五门河6条河道水系开展综合治理。

匠心打造两条生态廊道,先后完成全长16.2公里的丹河快线“1+3”(太岳街)和全长6.87公里的中原街绿化任务,通过打造都市型绿道与“小微景观”相融合的带状生态园林景观,营造出“车在景中行、人在画中游”的景观绿脉。

优化提升两条道路绿化,完成了6.9公里北环路和3.8公里文博路绿化工程,通过对道路景观效果提档升级,将田园诗意引入城市道路,打造了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的绿化休闲带,形成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的流动风景线。

全力推进零星地块绿化,完成了主城区东出入口绿化、东上庄立交桥互通绿化、南出入口绿化、金城山水游园等16个地块的绿化和品质提升,通过对裸露地、废弃地、边角地等闲置地块充分利用、变废为宝,打造成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小型生态”,让周边群众享受到更多的“绿色福利”。

向“绿”而生,久久为功。我市森林覆盖率40.3%,居全省首位。以中心城市、大县城、大景区为重点,因地制宜增绿、增彩、增景,近年来累计种植各类乔灌树种82万株、地被545万平方米、大地彩绘农田景观3.3万亩。谋划实施生态修复治理三年行动,以582公里太行一号旅游公路、298公里沁丹两河沿线和396平方公里环城生态圈为重点,统筹推进荒山绿化、植被恢复、破损山体修复、生态修复绿化8万余亩,草原修复改良1.6万亩,森林经营抚育5.1万亩,推动全市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稳步增长。截至2023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201.78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47.14%、城市绿地率43.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8.81平方米,城市整体园林建设管理水平保持全省领先。

清水复流、出门入园、推窗见绿,这份看得见、触得到的“绿色福利”让晋城人民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乘“绿”而上

加速生态产业转型

绿色,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滴滴滴滴……,请注意,正在换电中……”1月16日,城区西上庄富力通混凝土有限公司,两辆混凝土搅拌车和重型牵引车缓缓驶入重型货车换电站,只用时5分钟,电池就换装完毕,随即驶往市区工地。

“新能源车无污染、噪音小,司机舒适度高,配套换电站让续航无忧,逐步形成了局部运输线路的绿色化,综合来看既有利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又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富力通混凝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郄玉良告诉记者,该公司先后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1座新能源电动重型货车换电站和2台充电桩,更新购置了14台新能源运输车辆,在实现节能减排的同时,企业也获得了环保绩效领军企业的荣誉,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有运输的绿色化,更有建筑的绿色化。

“这个是喷码标签,这个是成品标签,他们就相当于预制构件的出生证,通过比对两个标签,就能知道预制构件的质量管理信息。”晋城建投远大建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威臣指着厂房里堆放的预制叠合楼板,向记者详细介绍。

作为我市首家从事装配式建筑工业化的现代化生产基地,该公司主要生产建筑工程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可提供设计、制造、施工、运营、服务于一体的绿色建筑整体方案。记者在现场看到,各类预制构件“一物一码”,通过扫二维码就能了解产品的相关信息。

持续推进装配式建筑,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是“无废城市”建设工作中建筑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相较于传统建筑施工现场,装配式建筑不仅能缩短工期、减少人工,施工效率也大幅提升,还能减少70%建筑垃圾排放,节约60%木材、55%水泥砂浆,减少25%水资源消耗,制造与建造综合降低碳排放18%,有效实现了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目标。

这是我市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产业转型的缩影。围绕“机制活、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总体目标,我市在林地流转利用、林权抵押质押贷款、林木保险、林下经济、特色林业产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创新探索,形成了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和经验做法;依托生态、人文、旅游等资源,加快推进太行一号文旅康养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带建设,真正把太行一号旅游公路建成观光路、文化路、生态路和致富路;坚持“双碳”引领,强化能耗“双控”,加快煤矿智能化建设,实现煤炭智能绿色安全开采和清洁高效利用。截至2023年底,全市累计建成智能化矿山13座、智能化采掘工作面251处,85%的生产煤矿实施了采掘工作面智能化改造,40%的生产煤矿建成了综合管控平台,80%以上的生产煤矿实现了“一网融合”,先进产能占比达到90%以上……

初心如磐,不负青山。在绿色发展的赛道上,美丽晋城动力十足,潜力无限。(卢科)


责任编辑: 李伟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