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生态优势 建设美丽晋城

发布时间: 2020-08-25 11:47:33 信息来源: 太行日报

字号:

打印

悠然阳城绿道行。

花园水系公园一角。

玉龙潭公园景色。

丹河龙门景区风光。

 近年来,我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巩固和放大生态优势为立足点,积极创新生态文明机制,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生态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具有晋城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城市公园星罗棋布 扮亮城市“颜值”

树木成荫、鲜花绽放、绿草青青……最近,家住兰花路、太岳街的居民,又多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去处——花园水系公园。这是环绕我市周边十多个游园的其中之一。

从2015年开始,我市园林绿化工作就走入了快车道。几年来,先后建成了白马寺森林公园、吴王山森林公园、玉屏山休闲运动公园、白水河公园和山门公园等成规模、有特色的城市公园,改造提升了玉龙潭公园、凤凰岭森林公园,启动实施了时家岭公园建设.....

而除了大型公园,街角巷尾的小游园更是星罗密布。围绕“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要求,致力于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游园。我市先后建成了东河源头游园、岳北游园、文昌游园、春晓游园、欣和游园、香港城游园等街头游园,真正实现了“出门见绿,推窗见景”。截至目前,已建成城市公园11个,广场4个,街头游园绿地40个。

许多曾经“脏乱差”的城市“伤疤”,被改造成了“净绿美”的城市“绿肺”,而这一连串的小“绿肺”,逐步筑起了城市“大绿肺”。

绿色有了,彩色更要有。每年结合季相变化,在重要节日节点,园林部门都会在主干道摆放立体花坛、花箱,在市区公园、广场摆放花坛花带、植物绿雕等形式,营造了“月月有花、季季有景”的花园城市景观。连续多年,在泽州公园举办“点亮城市公园,筑梦美丽晋城”主题亮化活动,连续两年举办了“园林景观创意作品展”,扮靓城市,点睛生活。

一枝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早在2015年,我市就实现了“省级园林县城”全覆盖。全市“五城”已有“三城”(中心城市、阳城县、沁水县)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县城)”荣誉称号,有“两城”(高平市、陵川县)荣获“省级园林县城”荣誉称号,园林城市整体创建工作全省第一。

而随着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我市园林绿化工作也始终紧紧围绕城市发展框架调整。在今年我市就明确提出,2020年建成54个游园绿地和城市公园。396平方公里环城生态圈,270公里城市绿道,城市绿化覆盖率45.8%、城市绿地率4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5.5平方米,城市绿化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城市绿了,生活自然会更加美好。

全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守好绿水青山“底色”

“我们虽然具有良好的生态基础,前半年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要清醒地看到,我市污染防治工作中仍面临不少问题和差距。污染防治攻坚战是一场不能输、也输不起的硬仗,全市上下要以更大决心更硬举措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8月12日,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市长、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王震开篇就点明了环境保护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按照要求,2019年上半年,我市持续强化工业企业深度治理,全市11家钢铁(冶铸)企业有4家完成超低排放改造,3家企业关停搬迁,其余4家正在有序推进;完成了399家涉VOCS企业的治理任务,对未完成治理的10家企业实施了错峰生产(每日9时-18时);完成了全市20家铸造30台(10吨/小时及以下)冲天炉淘汰任务。扎实推进全市中重型载货车辆远程在线监控设备(OBD)加装工作;在对全市所有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全面排查的基础上,全面实行环保标牌和二维码登记管理。

市区178家施工工地安装视频监控,并接入市网格化指挥平台;市区130家施工工地安装空气质量微型子站132套;坚持“技防+人防”相结合,依托网格化环境监管平台,与住建、城管、公安交警及市重点办等部门通力配合,积极开展联合执法行动。上半年,网格化平台累计转办施工扬尘问题481件,转城市管理执法部门处理159件,媒体曝光28件。

围绕“查、测、溯、治、堵”五项重点任务,全面开展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对“丹、沁”两河流域741个入河排污口进行分类整治。开工建设了阳城、沁水县第二污水处理厂及泽州县周村、犁川、大箕、南岭、李寨等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完成了全市10个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的评估;对全市79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矢量图核定;全面铺开煤层气“生态井场”建设,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全市459家产废企业与4家经营单位完成申报登记备案……

上半年,我市9项大气评价指标全面改善,6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中(除臭氧外)5项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以上,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2天,水环境治理保持全省领先。新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在不断延伸,生态文明底色更加鲜亮厚重。

下一步,我市将着力打通沁河、丹河两大水系,建成五条生态河道,建设七大环湖景观。引来沁河水,调度地表水,关闭地下水,善用处理水。市区出口断面达地表三类水质标准。中水、河水联合运用,市区12条河流全部消灭黑臭水体,实现“清水复流”。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夯实转型发展“基石”

8月19日的《人民日报》一版刊发通讯,介绍我市城区洞头村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山美水美洞头村》。洞头的巨变,不仅是发展方式的改变,更是我市积极破除思维惯性,围绕生态优势,践行转型发展新理念的缩影。

在7月29日的晋城市丹河新城暨重点产业项目(郑州)招商推介大会上,市委书记张志川在主旨推介中说道:“长久以来,晋城资源依赖造成了经济结构严重失衡,也挤出了发展的市场意识、创新精神和扬弃勇气。如今,转型发展是晋城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我们就是要把政策优势转变为人才优势,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

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就是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据统计,上半年我市共61处废弃露天矿山,列入京津冀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生态修复项目。5个国有重点老矿山地质环境专项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了初步验收。 5月底前完成了国省营造林1.58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植被恢复4000亩。全年义务植树任务300万株,已完成270万株……

全面强化要素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标准地”改革,因地制宜,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推动农村“四块地”、不动产登记、“点供用地”双平衡、城镇低效用地盘活、森林康养试点等多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

以精准治理倒逼企业提档升级,重点围绕臭氧精准化管控,扬尘综合管控和治理,结构优化调整,散煤污染治理,根治黑臭水体,丹、沁两河沿线村庄污水治理,工业固废整治等工作,坚持“夏病夏治”和“冬病夏治”两手抓,靶向发力,综合施策,全面落实“十大任务十项机制”……

基础扎的牢实,发展才有后劲。7月31日,在晋城铸造·装备制造产业(郑州)专题推介会现场,“绿色铸造、智能发展”的主题一经发布,就深深地吸引了参会的百余家企业代表。

“铸造这种最传统、最污染的产业,如何能够变得绿色、智能?”这是现场一名客商的疑问。而回答他的,则是总投资176亿元的南村绿色智能铸造创新产业园和晋钢智造科技产业园,两园建成后可容纳100多家企业入驻,加速黑色铸造向绿色“智”造的转变。

此外,还有总投资150亿元,正在建设的巴公园区“造气岛”项目;北留周村工业园和高平马村工业园“气化升级改造”项目;与富士康联手打造“世界光谷”“两中心一基地”项目;以大景区牵引“太行人家”,即将全面建成通车太行一号国家观光风景道等等。

近年来,生态、绿色、环保等关键词始终贯穿在全市招商引资、产业升级转型工作的全程中。而郑州招商大会25个达成签约项目,拟投资近千亿元,也充分说明了晋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的决心和魄力。

不负青山,方得金山。厚植生态优势,擦亮城市的“颜值”,守好绿色青山的“底色”,才能夯实转型发展的“基石”,最终做大金山银山的价值。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晋城必将走出一条高质量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工作亮点

2019年,晋城森林覆盖率40.3%,居全省第一。

全市“五城”已有“三城”(中心城市、阳城县、沁水县)荣获“国家园林城市(县城)”荣誉称号,“两城”(高平市、陵川县)荣获“省级园林县城”荣誉称号,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全省第一。

上半年,我市9项大气评价指标全面改善,6项主要污染物指标中(除臭氧外)5项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以上,优良天数同比增加32天,水环境治理保持全省领先。

上半年我市共61处废弃露天矿山,列入京津冀周边200公里范围内的生态修复项目;5个国有重点老矿山地质环境专项治理项目,已全部完成了初步验收;5月底前完成了国省营造林1.58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植被恢复4000亩;全年义务植树任务300万株,已完成270万株。(撰稿:卢科 图片由宋岳廷提供)


责任编辑: 冯慧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