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析城山是中华文明发祥圣地昆仑丘

发布时间: 2020-05-29 08:47:00 信息来源: 太行日报

字号:

请打开微信扫一扫

打印

  

  析城山圣王坪风景。

  

  析城山遗址细石器

  守住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保护好中华大地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品类繁多的文物藏品,是我们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近年来,关于“阳城县析城山即远古昆仑丘(昆仑虚),是中华人文始祖太皞伏羲王都,是中华文明发祥圣地”的研究逐渐兴起,经过专家详细论证,发现析城山就是古之昆仑丘,该发现将中华民族文明史由“上下五千年”上溯到八千年,对研究中华初始文明发展、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具有重要意义。

  昆仑丘是个古老的地名,昆仑丘文化是一个重大的历史课题。昆仑丘在哪里?从太史司马迁到文豪郭沫若,从古人到今人,代代学者,兀兀穷年,都在寻找昆仑丘。

  本世纪初,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研究所研究员华仁葵、宋泽霞等,在运用大比例尺地图和卫星遥感地图做一个项目时,偶然发现山西省阳城县王屋山区南北长13公里的析城山地形地貌,酷似一条传说中的巨龙,其首、眼、角、须、颈、体、足、爪、尾,栩栩如生,遂引起极大好奇。从此踏上了实地探寻科考之路,一做就是17年。在晋豫阳城、济源两地政协组织和青岛大学教授张力果、中国生态旅游学会秘书长李文珵、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赵罡以及中科院长春分院众多学科专家学者的通力合作下,终于解开了“昆仑丘”这个千古谜团。

  经过多学科、多领域、多维度的探讨、考察,对昆仑丘的地理位置、文化起源等多方论证,专家学者们认为析城山就是昆仑丘……

  “昆仑”当读作“混伦”,解读为“天地由‘混沌’未分到天地剖分、伦理有序”,这明显是中原地域原始文化,而非北方游牧部落“喇叭”的转音,所以没必要到中原之外寻找“昆仑”(混伦)。根据《汉字源流字典》的释义,四方高中央下曰“丘”。“昆仑丘”是伏羲(盘古)“剖分天地,析理万物”的场所,是天地开辟、时间开始、万物创生的场所。

  文明源于河流。古代,中国有四条重要河流入海,即江(长江)、淮、河(黄河)、济。其中,济水的源头就在王屋山区昆仑丘(析城山)。

  根据古冰川消长和古海岸线进退反演中原古生态,在距今八千年前,地球的气候逐渐进入暖湿盛期。古济水黄河南段河道分布在今天的黄河河道的两侧,在山东菏泽一带入海。王屋山区昆仑丘(今析城山)一带,地处中纬度带,气候适宜,年降水量约1200—1500毫米,野生植物花期长达九个月以上,适宜人类居住。

  通过对古天象的反演,专家学者们发现北斗星形似天龙,穹居天中。昆仑丘形似地龙,栖卧地中,这是伏羲在八千年前根据北斗星象推演出的太极图、八卦符,再将其运用于农时的图解符号,星象与伏羲时的农事完全符合,也是确定昆仑丘的重要证据。

  人类生产生活的信息总会留下一些文化遗存。参阅《尔雅·释丘》《山海经》《东京赋》《淮南子》《列子》《述异记》等大量古代书典载释,实地走近古人生活的王屋山区析城山探寻考察发现: 析城山是古代北渎济水源头。昆仑丘位在中原冀州洛邑(洛阳)西北,距黄河三门峡砥柱山和解州(蒙汜)盐池不远处。这说明析城山与古代昆仑丘的方位颇与古书载释相符合;从远古到中古,昆仑丘名称的演变有四十多个,诸如昆仑虚、龙首山、冢山、西王母山、悬圃、玄都、天墉城、天室、京室、大罗天、析津山、祈津山等,殷商甲骨文记有“东方曰析”,今称为析城山(圣王坪、北斗坪);析城山为商汤森林祷雨圣地,考古发现商前期石磬,发现“昼参日景”的晷仪等,证明它与上古文化高度契合,一脉相承;析城山地貌俨然就是一条似北斗、似闪电、似卷风的莽莽苍色龙形山体;《管子·轻重戊》中,“虙(伏)戏(羲)作,造六峜以迎阴阳”的六峜遗址仍在析城山东城垣;西(羲)王母穴居洞龛及道家所称“虎齿人面豹尾,蓬发戴胜”的西(羲)王母化身状天然石像仍在析城山南门西侧活灵活现;在方圆约十公里的析城山(圣王坪)亚高山草甸上如今尚有大量畜舍和大片大片的次生糜子,证明它曾是古人农耕留下的痕迹。

  此外,还有“昆仑悬圃”“昆仑四门(九门)”“中华”“增城”“上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为栏”“开明兽”“五城十二楼”“樊桐”“炎火之山”“醴泉”“瑶池”“八卦井”“五色石”“燧石”等等都在王屋山区析城山能见到相对应的物体和景观。这些都充分证明,析城山就是中华文明发祥圣地昆仑丘。


责任编辑: 张娅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